二月份读的第二本是个人提升类图书《我的第一本思维导图入门书》,与消遣类图书不同的是:这本书你如果用走马观花式的读法对个人成长起不到任何潜移默化的作用,就像作者胡雅茹说的“比起老师,我更像一个教练”,这是一本实操类的需要丢掉书本后勤加练习方能有所得的宝典。读完此书,沉思良久,我也很想用书中所述的诸多方式方法来构建我心中对这本书的理解和认识,所见所思与所得,在A4纸上一番舞笔弄刀,就像刚出生的娃娃要迈腿,怎么看都觉得稚嫩笨拙不成体统,此处不再上图。
投资时间在如何让你的思考更有效率上。
我时常觉得写读书笔记无从下手,即便是在写了十余篇之后依然感觉很困难,写一篇一千字左右的文章常常需要三四个小时,每次的状态都是写一会儿停下来再思考下一步要写哪一方面的内容,再则回想如果像我刚才表达的方式是否恰当,一分一秒,时间都浪费在了走一步退三步的犹豫上。
孙子兵法里说:“谋定后动,才能克敌制胜”。因为我的文章没有大纲,所以写起来才会举步维艰,形散神也散,如果从本书的观点出发去思考这个问题,是因为缺乏水平思考这一基本的思考原则。美国著名的组织行为学者卡尔韦克有一项很有名的实验,把苍蝇和蜜蜂同时放在一个横放的瓶子里,瓶子的底部对着光源的方向,人们口中的“无头苍蝇”总是先蜜蜂一步逃出瓶子,这里横冲直撞的苍蝇就是典型的水平思考的生物,而蜜蜂总是向着光亮的位置,跟那个它们认为是出口的地方死磕到底,所以是典型的垂直思考。在苍蝇与蜜蜂的故事里,水平思考的方式占了上风,但就某一个具体复杂的问题而言,它们的关系又是怎样呢?
产品策划和企业管理领域中经常提到“脑力激荡”,就是在面临一个复杂的问题时尽可能多的去罗列解决问题的方向,暂不深入考虑方案的可行性,头脑风暴之后再去评比方案的优劣,筛选出有利的办法,最后再就某一具体的方向展开深入的一系列的思考。由此可见,水平思考和垂直思考同等重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更多的人希望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出”成就,但往往是在胸无大局的情况下急于迈步,行一步退三步,浪费了时间与精力,也许还会造成很不好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转变思维方式,花百分之八十的时间去思考,花百分之二十的时间去行动,这样才是正确的“事半功倍”的打开方式。
这本书除了给我们详细地阐释了关于思考的基本原则,还有很多具体的可操作的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方法,例如:笔的选择、纸的摆放、步骤的示范、主脉与分支的关系、线条的形状与字的长短,都是一些很实用的技巧。但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觉得书中所传达的思维模式影响更为深远。比如:作者对于教育与教学的观念是,我们在改变一个人未来的思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