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20161118
概念和来源
正念,就是如其实际的明了当下的心、身状态及其变化。
正念,最早的文献出处,来自佛教《四念住经》,它在二千六百年前被佛陀第一次正式介绍,是原始佛教中最核心的禅法。有时正念也被称为“观禅”或“内观禅”(Vipassanā)。正念在产生后,在亚洲地区,特别是东南亚被广泛传授,它在传承中因为地区和文化的原因逐渐演化为正念禅、禅、大手印等多种形式,但本质是相当一致的。
正念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被介绍到西方,为心理学界所注意,由乔﹒卡巴金等学者介绍和科学研究,渐渐改良和整合为当代心理治疗中最重要的概念和技术之一(mindfulness),并因此诞生了正念减压疗法(MBSR)、辩证行为疗法(DBT)、接受实现疗法(ACT)、正念认知疗法(MBCT)等当代著名心理疗法。
正念的练习和正念的广泛运用,包括正念在焦虑、抑郁、疼痛情况下的运用,同时包括如何创造性的运用正念在婚恋亲密关系、亲子关系、衰老、死亡等方面。
要点
- 觉察(Awareness),接纳(Acceptance),活在当下(Live in the moment)
正念的作用
- 提高专注
- 对抗焦虑
- 提升工作效率
我的理解
- 关注当下避免干扰
- 不立即评判好坏对错
- 正念本身并不是更好更正确,不应该纠结于要正念这件事
- 正念就是做好眼下的事
- 放开过多而无用的思绪,因为那些思绪并不能解决眼下的问题
- 可以发现生命中新的东西,而不是让人厌倦的重复,找到自己的初心
- 不用力渴求目标或者成果。
- 耐心、坚持,不急于求成,不妄图瞬间的改变
log
20161118
之前关注高科的公众号,虽然他以跑酷健身为主题,但经常探讨身心的整体协调。事实上我也没有真正研读他的文字,但有一个改变,是我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身体的形态、肌肉的松紧、疲倦还是活力。这件事,是之前很多年没有注意的,尤其是年轻的时候,身体总有很多力量,不觉得劳累;相反随着年龄增长,虽然经常疲倦,却不重视关注身体本身,越是劳累越去求助外物:熬夜、看电视、玩手机。也许是信息摄入太多、意识对身体关注太少,才让我更疲倦。
专注,也是正念的要点。不专的时间,往往不属于自己,像是借给了别人:和我们共处的人,似乎吸走了我们的时间。这说明,我们在盲目应付眼下的事,时间并没有被察觉,所以时间的过去也让人毫无印象,匆匆忙忙就是常态。
大多数时候,一天除了睡眠的十几个小时里,我几乎没有一个大段的专注时间:无论做什么,经常想着其他事情,或被动或自然而然的转换内容,或是持续想一些惦记的事。这种现象表面上可以依靠番茄工作法来解决,深层的问题就需要类似正念的练习来解决。想要解决一件事,首先要思考这件事本身的成因,而不是寻找方法和工具。
还有,我往往追求结果而不是过程。比如阅读,读了多少页、多少本,经常是自己衡量阅读的标准。而阅读的过程,没有笔记和思考,变成量的累加,而没有质的吸取。阅读并非提升自己的唯一途径,但如果依赖阅读,就应该辅以思考和消化。
下一步行动,坚持每日正念练习:一件事即可,走路、刷牙、读书等等。另外,阅读相关的书目。
书目:
- 一行禅师《正念的奇迹》
-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正见》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