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抚的瓷片

镇抚是安溪参内镇镇东、镇中与魁斗镇镇西三个村的古称。古时有镇抚八景,以生产瓷器闻名。宋元中国的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安溪生产的铁器、瓷器与茶叶为贸易大宗。铁器货诸东南夷,瓷器生产仅次于德化,茶叶远销世界58个国家和地区。瓷器生产重镇魁斗镇抚一带,窑火映天。

在镇抚窑脚、十八间等角落行走,遍地的瓷器堆积层,在瓦砾堆中,不时能掏到裸露的瓦钵、残砖和数不胜数的瓷器残片。瓷器在镇抚存在数百上千年,对于镇抚有特殊的意义。镇抚窑口的瓷具,除了国内销售,还远销海外。镇抚人由销售瓷器到走向海外,有的成为海外著名实业家,进而回哺家乡,造桥修路,如1915年黄伍贰、黄兴宜等人倡修贯穿镇抚的石阶路,造福当地百姓。

未来镇抚前,我对镇抚作个简要了解,印象有二,一是镇抚的近代教育风生水起,有不少安溪教育先驱,如1924年厦大毕业的黄丹季;二是镇抚华侨多,有不少海外侨领。而这和镇抚瓷器走向海洋,不无联系。瓷器出海,积累财富,让镇抚人走向大海,不断开阔眼界,进而推动当地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不大的镇抚竟有八景之说,留下诸多名家题咏。镇抚走出许多名人,如保护校主陈嘉庚三年多的爱国侨领黄丹季,实业家黄丕屯、黄二甲,创立合昌号侨批局的黄兴宜等,让我们看见了镇抚。

在镇抚,我们在当地黄种喆、黄书堤、黄世荣等的带领下,找到了带有冰裂纹的宋元时期的青白瓷片,让我们想起“涨海声中万国商”。摆在我们眼前的瓷碗,碗底的灰泥还没洗去,在当地老窑工,安溪县黄文化研究会会长黄梅成的讲述下,我们了解一口碗的生产过程,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他们还在烧制瓷碗,如何上釉、彩绘,到窑火逐渐熄灭,窑灶坍塌,种上农作物,另谋营生,让我们看到坚守的不易。

来的前天,当地黄氏祖祠刚举行隆重的仪式表彰今年考上清华大学的学子,鲜红的拱门还在原地,镇抚教育根基很深,不仅有小学,还有中学。此次,组织活动并当向导的当地年轻小伙黄种喆热情地向我们介绍,据说他只有中专学历,让我大感惊奇,他对镇抚乃至安溪民俗掌故的了解,了然于胸,他只是业余爱好,但勤奋好学,成了安溪颇为资深的文史爱好者,像种喆这样的镇抚年轻人不少,给我们拍照的种喆侄子即将大学毕业,也热情参与我们的调查。

镇抚的今天怎么样,处处欣欣向荣,青山绿水间,新居错落,别墅连排,昭示着山村的富庶与文明。在一些看似寻常的院子里,花蓠修剪齐整,让我们感叹这里的向美之心,人多朴素热情。今天,镇抚的瓷火不再,但对镇抚的影响还在。镇抚的瓷不仅仅是文化符号,诸多窑址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与瓷窑有关的地名很多,这里盛产青瓷、白瓷,更重要的是,随着镇抚瓷器走向世界,镇抚人以开放的心胸,在向外流动中,积极进取,事业有成,回报家乡,似镇抚瓷器的幽光,闪烁着光泽。镇抚正以崭新的姿势走向世界,而瓷器不仅仅是镇抚历史的一部分,还是他们精神的一部分,串联起过去、现在和未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