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采烂的一比,随便写写,将就看看。
首先感谢认真阅读这本书的自己,这是已经看的第三遍,完整的看了两遍,每次看完都有不同的收获,如果仔细讲完那恐怕是要讲几千字,简单的说下读后感吧。因为本身就很喜欢这种类型的小说,小众又悲剧的人物故事。
介绍一下时代背景,发生在美国加伦比亚的密苏里大学周围的一个虚构故事,斯通纳从1910年上大学到1956年去世,他的一生时间正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虽然他极力去躲避战争带给他的影响,小说故事跟着他在走,所以战争描述不多,但是一直可以看出两次参战的美国带给他们的影响。无论是在生活还是文化教育上,都有很大的摧残。
整篇小说伴随着斯通纳的一生开始和结束。人物性格这方面,我可能也说的不全,最大的莫过于他的懦弱吧,所以可悲的一生就发生了,当然在我看来斯通纳并不是可悲的一生,可能在我看来每个人都不是那种可悲的人吧!因为我一直相信老天会善待每一个人,每个人都有存在的意义。所以都能从中找出他们温暖的时候,能找出他们人生中耀眼的时刻。就像斯通纳找到爱的时候,他能够出自己书的时候,他对于文学研究对于自己爱好的事业执着坚守的时候,至少那时候在我看来他是伟大的。性格还有很多很多,就不仔细回味了。
第一个感想,就是看所有小说的感想,作者想写好一部这样的小说,实在是件无法很快做出来的事情。所以就想讲到这部小说涉及到的文化领域了,因为是大学文学教授,所以涉及到很多的文学著作和文学知识,我都是看不太懂,虽然阅读没有太大影响,给我的想法就是这样,就像每个小说里面涉及到的其他知识,都要很了解才能写出来。不光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已。
然后就是书中的一些的情节了,刚准备上大学的时候和父亲的简短谈话,作者说这是和父亲一生中最长的谈话,我看了好几遍那段话,想了很久,无法体会到那种家庭的艰辛和教育观念。艰苦的生活从没有让他感到绝望,一直很积极的生活,在大学里发现了自己喜欢的文学并一路坚持到最后。遇见了指引他坚持从事教师的阿切尔.斯隆和一起读研两个好友。遇上了自己的喜欢的女人并且追求到了。然而在我看来斯通纳悲剧的开始或者说小说的高潮就是因为和伊迪丝结婚吧,因为我注意到了小说还没到六分之一就写到了和伊迪丝结婚的时候,说明前面只是对于斯通纳和其他任务的塑造和小说的铺垫做好准备,在我看来一直到小说结尾的时候还依旧是小说的高潮,一直到结束。其中的故事悲剧开始的情节就不写了。
还想说的一个就是孤独与善良。我最近突然就一直觉得很多人物都是这样的吸引人,甚至把我自己都代入进去了。无疑的是斯通纳是孤独的,从开始到最后,只有一个朋友,全书一直在提另外一个死在欧洲战场的朋友,每次提到都会觉得他无比孤独,到最后快要死去的时候最后一次提起戴夫的时候,我当时鼻子都酸了。最后能够把自己敌对很多年的劳曼克思释怀,时而念叨,有种双方惺惺相惜的那种感觉。但是小说中劳曼克思那种小肚鸡肠的人实在让人喜欢不起来,然后看到最后竟然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啊,不能和你不同就一直讨厌别人啊!都感觉到斯通纳是有多么孤独呀。善良,能够勤勤恳恳劳作一生,卖掉的农场能够分给几百美元给奴隶,一直忍受着妻子的怪脾气,默默地为家庭做出奉献,从不记恨和他作对的劳曼克思,斯通纳是多么的善良呀。
再说一个欧洲这个词吧,貌似在那个时代美国,很有人都很想去欧洲旅游。想去欧洲看看,无比憧憬。像乌托邦一样,因为看过一部关于那个年代的美国电影,然而这本小说的伊迪丝也是如此。
最后说下亲情和爱情。整部小说,对于斯通纳和他父母的感情描写几乎为零,还没有伊迪丝和她父母之间的感情写得多。不是没有写作的空间,感觉作者就想让我们看到斯通纳的孤独吧。不然有了更多的感情,怎么会觉得孤独。斯通纳对于父母的感情少之又少,那对于妻子伊迪丝和女儿格蕾丝呢,同样得不到更多的亲情了。得不到亲情的同事,斯通纳还在一直给妻子和女儿付出自己无限的感情,得到的确寥寥无几。在爱情上面,对于懵懂时期的爱上的伊迪丝,到随后成为没有爱情的亲人。之后的大半生,共同度过。中间四十多岁时候和研究生学生凯瑟琳一段难以忘记爱情,着实给我来了个巨大的惊喜。
感谢作者约翰.威廉斯。让我有幸读了斯通纳的整个的一生。谢谢您!
另外花时间整理的时间线链接:小说斯通纳——时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