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不早说?”
“之前你也没问我啊!”
“哎,我说你这人能不能说点人话!”
“说的就是人话,不是人的才听不懂。”
就这样,两人吵得不可开交,双方都觉得自己很受伤,对方太不讲道理。
吵架的原因是什么?其实,事情本来也就芝麻大点,把它当成吵架的原因有点小题大做。那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非暴力沟通》很好的给出了答案,我们说了这么多年的话,其实并不知道怎么说话,言语的力量十分巨大,而我们并没有学会怎么驾驭它。
让我们日常沟通成为暴力行为的四个原因:
1.道德批评
活在世间这么多年,早已习惯性的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一套标准去评价这个世界,给人贴各种各样的标签,但从来没想过这个标准是不是有点问题。
比如,一个热爱健身的人,看到不运动的朋友,本来是关心朋友健康想拉着一起去健身,结果话一出口,就变成:“你也太懒了,天天都不动,再这么下去身体就废了!”好好的关怀成了责备。
2.进行比较
习惯性互相比较,好像只有找到这个世界还有人不如自己才能活下去一样。如果双方关系不平等,那双方之间的沟通注定也是有问题的。
3.责任回避
妈妈总是在家唠叨:天天给你们做牛做马,伺候完老的又得伺候小的。。。可是一个母亲做这些家务的时候,不是应该出于对家庭的责任,和对家人的爱吗?为什么把自己的坏情绪怪罪到别人头上?
4.强人所难
“宝贝,你要好好学习啊,以后要考清华北大,这样才有出息!”这是我们最常听到的话,但却很少人知道这话有多暴力。父母总是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这种强人所难的话,对于孩子是多么大的压力。
《非暴力沟通》的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认为知道了这些沟通误区、掌握沟通技巧还远远不够,如果一个内心对世界充满失望、防备、厌恶的人,面对别人的问路,可能一个眼神就足够形成暴力。
所以,要解决暴力沟通的问题,从根本上是要让我们内心转变,通过修行,让内心阳光善良,对世界充满爱。
针对如何修行,有四个方面可以帮助我们观察:
1.观察
说话的时候要多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少添加评价。
“我认为"、“我觉得“、“你总是"、“你从来”、“你永远” 这些词要慎用。
2.感受
要尽量掌握更多的描述情绪的词汇,清晰的表达自己当下的感受。
注意,要区别感受和看法,“被抛弃、被羞辱、被虐待、被打扰、被拒绝、不受重视、被欺负、无人理睬、没人尝识、被利用”等等,这些词汇是看法,并不是感受,说看法并不能让别人产生共情,只会让人厌烦。
3.需要
这里的需要是指—种内在的需要,比如被关心、被尊重、被认可等等。
注意,感受是由自己的需要造成的,不是对方的行为造成的。
4.要求
要明确知道自己谈话的目标,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越具体越好,要有可操作性。
注意,千万不要为了一时发泄情绪,而偏离了自己的谈话目标。
每次说话之前,用以上四个方面检查,我练习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收获很大,首先发现自己的负面情绪减少了很多,自己能够更加客观看待周围的人事物,每天心情都很好;其次,同事们都觉得我变得很“睿智”,感觉很有修养;最后,是真的解决了很多问题,没有问题是沟通解决不了的,只要是非暴力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