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是一个聪明人,所以他知道在关键时刻该如何抉择;魏明帝曹睿要是知道这点,就不会将大魏江山交给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而应该交给一个成年人手里,曹魏政权也不至于落到司马家的手里。
孙策正确的选择,不但保证了江东的稳定,还确保了孙氏基业能够继续保持和巩固下去,一举两得的事情。
没有博大的胸怀和睿智的思维,是很难做到这点。
除开孙策本人的睿智和胸怀外,孙策到底是考虑到哪些因素呢?
第一,孙策的儿子孙绍没有足够的能力。
1.孙策的儿子太小。
孙策去世的时候才二十六岁,即使十八岁成亲并且生下儿子,那么在他去世的时候,他的儿子孙绍顶多也就七岁。一个七岁的孩子,只是在学习起步的年纪阶段,处于母亲的怀抱中,基本也不懂啥事。
除非他是穿越过去的,否则对于人情世故,对于军中事务,对于政事完全是一无所知,这样一个小的孩子,完全处于一片空白的状态。
因此,年纪太小,缺乏历练的机会,导致能力完全不足。
2.孙策的儿子孙绍还没有和他人建立起足够的纽带。
由于年纪太小的缘故,孙策的儿子,孙绍还没有机会参与军事,更是没有机会参与政事,这样就无法和军中实权人物,乃至府中的一些实权人物建立起情感纽带。
和相关的实权人物缺乏密切联系,也就是无法形成稳定的关系。
这样的一个小孩,如果让他领导江东,他怎么去做?没有足够的威望,难以领导那些豪杰们站稳江东,更不要说是开拓江东。
3.江东形势太过于复杂。
孙策去世的时候虽然在江东打开了局面,并且初创基础,但是这些地盘还只是名义上归顺孙策,并没有从心理和实质上产生归顺感,一旦孙策突然去世,就很容易出现分崩离析的情况,导致孙策辛苦打下来的江山给葬送掉了。
到底有多危险呢?
引用《三国志》孙权传记载:“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
这话啥意思呢?就是当时只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这些地方表面归顺,但是其他比较偏远的地方还没有归附,并且更为严重的事情就是那些豪杰们分布于各个州郡里面,犹豫不决,在观望之中,还未形成固有的君臣之礼。
比如庐江太守李术就不服气,并且招降纳叛抗拒孙权,被孙权消灭;在宗室内部,时任庐陵太守孙辅更是和敌人曹操沟通,而孙暠甚至企图夺权,丹阳太守孙翊和宗室重臣孙河则遭人杀害;如此同时,豫章、会稽等地数万山越也伺机作乱。
可见,即使孙权即位,依然遭到如此多的抵制乃至扰乱,如果让年仅七岁左右的孙绍即位,那么该造就多大的乱子呢?
对于许多外人来说,大家都在看,你们孙家下一步准备干什么。干得好,有前途,我们就继续跟着你干;干不好,我要么另投他人,或者自立干一番事业来。
由此而可见,此时的孙策的儿子孙绍确实不适合作为继承人来掌控江东,否则,综合起来就出现两个情况:
第一种情况:主弱臣强的局面。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极容易出现权臣压过幼主的情况,那么很有可能导致权臣夺位,废除弱主的极端情况。
第二种情况:主弱而导致局面失控。主太过于弱小,导致凝聚力减弱,麾下部众谁也不服谁的情况,各自为政,在外患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出现崩溃的情况。
比如,孙权去世,让不足十岁的儿子孙亮为帝,同时让孙弘、诸葛恪、孙峻、吕据以及滕胤,总共五位大臣辅佐幼主,结果不出几年,这五位大臣居然都死于互相斗争,其中三人更是被灭了族。
皇帝幼小无法理政,导致群臣互相争权夺利,互相猜忌,一度致使江东政局处于动荡之中。
因此,孙策没有选择自己幼小的儿子,确实处于诸多的考虑。
第二, 孙权具备一定的能力和威望来接任孙策的权力。
孙策选择孙权为继承人,主要是看中他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
1.孙权的经历足够。
在孙策去世的时候,孙权实岁十八岁,而虚岁则是十九岁,看似比较小,实际上孙权早已是一个在东吴政坛和军事上颇有建树的俊杰,可不是一个小白!
政事上的历练:在他十五岁的时候,孙权已经是阳羡县长,随后吴郡太守朱治察举他为孝廉,而扬州刺史严象则举他茂才,再后来更是代理为奉义校尉,从政坛到军事,可谓一气呵成。
这个是孙权十五岁干的事情,而曹操在十五岁的时候还跟在袁绍等人后面跑,当小跟班,直到二十岁才被举为孝廉,任洛阳北部尉,此后被委任为顿丘县令,这个要是和孙权比起来,履历不够看吧。
军事上的试手:在军事上,孙权也颇有历练,在公元199年到200年之间,孙权还跟随他的哥哥孙策一起讨伐庐江太守刘勋。后来又讨伐江夏太守黄祖,并且还取得了占领庐江、豫章二郡的胜利,这些功劳虽然不是孙权一人获得,但是同样都有他的参与,获得了军事经验。
因此,此时的孙权相比那个七岁的孙绍而言,在经历方面不可相比的。
2.孙权拥有足够的威望。
孙权在个人能力上获得了一定的锻炼之外,他还积累了一定的威望。
孙权的威望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获得:
性格上的吸引:孙权的性格很好,为人性度弘朗,仁而多断,而且崇尚侠义,这个就导致他能够和许多人打成一片。许多有识之士愿意和他交往,常常成为他的座上宾客,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因此其名气变得不在他的哥哥孙策之下。
孙策的培养:孙策依靠孙氏宗族开拓江东领土,因此许多孙氏族人参与了大大小小的战事,而孙权作为孙策的弟弟尤其受到了重视。
孙权经常跟随各个孙策一起参与了军中各项事务的决策,而勇于思考的孙权常常获得孙策的赞叹。正是如此,孙策常常在大庭广众之下有意识的培养孙权,并且还说到:“这些英才俊杰将来都会成为你的手下。”如此同时,孙策还会安排一些俊杰和孙权一起学习读书,比如胡综、朱然等人,以培养感情,建立起基本的忠诚度。
正是在由于孙权个人的性格以及孙策有意识的培养,从而让孙权逐步从一个小白成长为具有政事和军事经验丰富的继承人。
第三,结论。
正如孙策在去世之际,和孙权说的那样:“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
孙策看到了孙权的优点,但是也看到了他的缺点,于是才感叹的说道,率领江东的部众,决战于两阵之间,争雄天下,你不如我,但是要是论选贤任能,让他们各尽其职,以保卫江东,我不如你。这个大概就是孙策最后的感慨吧。
因此,如其让七岁的儿子来领导江东,致基业于危险之中,还不如让自己的兄弟孙权来执掌,至少还可以确保江东无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