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战略是一个相对论,相对红海竞争极端激烈的市场。蓝海是指开创无人争抢的市场空间,超越竞争的思想范围,开创新的市场需求,开创新的市场空间,经由价值创新来获得新的空间。
蓝海战略要求企业突破传统的血腥竞争所形成的“红海”,拓展新的非竞争性的市场空间。与已有的,通常呈收缩趋势的竞争市场需求不同,蓝海战略考虑的是如何创造需求,突破竞争。
所以很多专家鼓励人民摆脱红海,通过不断创新去寻找蓝海。但事实上,真正的蓝海是没有的。
最近几年,我们都看到了一个个蓝海瞬间变红的案例。比如在共享经济领域,滴滴、快的、优步的补贴战刚刚结束,摩拜、ofo、小蓝单车等就开始抢占共享单车的市场份额。现在在北上广深的街头,到处都能看到五颜六色、各种款式的共享单车。也就是说,一些没被开发的蓝海市场,几乎很快就变成了人多拥挤的红海市场。
再比如我们熟悉的白酒市场,最早小瓶二两的只有红星二锅头和牛栏山,但现在这也是一片焦土了,我们看到五粮液歪嘴,歪嘴郎,我们看到还有前卫的江小白………看似蓝海却竞争激烈。
事实上企业如果想尽可能地延长蓝海领域的时间,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成熟的二元文化,二是广阔的战略空间。二元文化的意思是说,产品要兼顾创新和质量。比如在蓝海领域开拓得比较成功的美的集团,它在布局智能生产的同时,也专注于工匠精神,最终成功在全球家电领域有了一席之地。
那么,足够广阔的战略空间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一块一般企业真的很难具备,只有两类企业才能做到这一点,一类是,拥有超级资金,市场,技术实力的超级企业,一类就是垄断企业。
像我们前面说的情况,模仿者成群结队,蓝海瞬间变红,原创企业根本来不及对自己的业务进行更新和保护,非常被动。但是如果战略空间足够广阔,就有利于保持蓝海战略的持久力。比如2008年,IBM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他们利用自身的大数据和云服务技术,与全球的政府,还有本土企业合作,整合各种资源,帮助城市的管理工作变得更有效。这个系统工程非常庞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手能把这个市场变红。在这期间,IBM就有足够的时间不断更新方案,让对手没有插手的余地。
但很多中国企业要么是被局限在了一元阶段,在只有创新,没有质量的时候,就匆匆地进入到了蓝海;要么就是没找到大容量的战略空间,所以好不容易想出来的模式很容易就被抄袭了。
比如团购时期的百团大战,比如当下的单车大战,比如银行的恶意揽存,毫无技术含量和门槛。
所以我们想告诉大家蓝海已死。你还在迷信这个概念吗?
企业不应该死守着蓝海战略,而可以采取“紫海战略”。紫海战略是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斯蒂芬·卡明斯,在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陈劲教授讨论问题时提出的概念。紫色是红和蓝的结合,那么紫海战略的意思就是,让在红海中被遗忘的角落变蓝。企业一方面要把红海里的现有业务做好,另一方面,要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把“蓝色领域”从红海中分离出来。
事实上紫海战略就是在全国山河一片红中找到细分领域,做专,做精。
拿招聘行业来举例:传统的招聘网站被智联,前程无忧,中华英才瓜分完市场份额。在这个红海中,猎聘网,拉勾网,通过自己的优势分析,在红与蓝中找到了细分的紫海,最后成就不凡。
紫海战略都有什么优势呢?
第一是可以保持企业的低成本优势。这些“蓝色领域”是从红海中发现的,所以原来市场的资源、技术支持、熟悉的用户偏好,都能够帮企业降低产品的成本。
第二个优势是企业可以开发普及率高的大众化产品。蓝海战略推出的新产品,往往只能吸引一部分小众消费者。而紫海战略选定的用户呢,是通过红海用户优化的,有天然的市场占有率优势。
最后一个优势是,紫海战略有益于中小企业实现战略突破。新市场的门槛高,一旦中小企业全力投入,遇到风险之后就有可能覆水难收。但是,红海市场是确定存在的成熟市场,无论什么规模的企业,在自己的领域里都有独特的用户群和领地资源。所以,中小企业在红海里,寻找那些竞争少,甚至是没有竞争的区域,就很有相对优势。
亚马逊就是紫海战略的一个典型实践者。图书销售网站出身的亚马逊,选择了在红海中分离出“电子书”这个蓝海市场。通过出售Kindle电子书阅读器,把消费者的阅读对象从纸质图书变成了电子产品。同时呢,也用大数据为用户进行定制化服务,降低产品价格,最终强势垄断了美国的电子书市场。
成都小酒馆就是紫海战略的线下实践者,在电商行业巨大冲击下,在线下实体的惨烈竞争中,发掘自身优势,开拓出,酒馆文化与文艺,流行相结合的新型体验模式,借助泛娱乐化的趋势,再次火遍大江南北。
紫海你找到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