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理论中有“秋来伏不去、祛湿养脾胃”的说法,因此,立秋过后,人们仍需祛湿调养脾胃,预防胃肠疾病,既是对夏季损耗的弥补,也是冬季贮存体能、积蓄能量的需要。
那么,如何祛湿调养脾胃呢
穴位篇
立秋过后终伏期间按摩丰隆、足三里、脾俞等3大养生穴位,可让脾胃变得强壮起来。其中,丰隆穴是化湿要穴;脾俞可健脾和胃;而足三里能补中益气、通经活络。以上3大养生穴位每天按100次,也不失为一种祛湿养脾胃的好办法。
保健篇
运动发汗,直接驱散湿气
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数都是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的人,而同时他们又常常会因为湿气重而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这样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会导致湿气攻入脾脏,引发一系列的重症。因此,增加体育锻炼是势在必行的,通过运动,是身体里的湿毒以汗水的形式直接发散出来,是最自然也是最有效的办法。
饮食篇
1、忌食生冷食物。刚入秋天气还很热,但阳气已变少,消暑水果都不宜再食用。如寒性的西瓜,老人和儿童在入秋后食用,极易使肠胃受寒而拉肚子。
2、多吃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以促进脾胃功能恢复。此外,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也可多吃。自古以来,猴头菇就被推崇为“养胃山珍”,能滋养肠胃,使其获得充分的能量在秋季运作而不至于受损。
3、选择清淡的食物。肉食相比,叶类、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的淡补功效更为突出。因此选择一些清淡食物,适当多吃,远远胜过补药的作用。中医养生理论还提倡立秋后每天早晨喝粥。粥利于健脾,可助脾胃滋阴,平衡健旺的阳气。
4、以淡补为主。立秋之时不宜进食羊肉和狗肉等大热食物,应“淡补”,指补而不腻,要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利湿的食物或药物。
怎样才知道你有没有“湿”呢
一个人若“湿重”,表现为倦怠、手重脚重、食欲下降,严重者甚至不想喝水,口有古怪甜味。中医认为形成湿底的原因,主要可分为外在和内在两大类:
1、外湿
以中医的角度来看。外在环境对身体有一定的影响。
2、内湿
可能由于脾脏欠佳,容易水湿内生,也可能关乎饮食习惯,常吃湿热的食物。
祛湿佳品
红薏米芡实茶人人皆宜
“肠胃系统事关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
劲家庄红薏米芡实茶由7味天然食材,配方按照中医方剂的“君臣佐使”严密调配而成,既祛湿又健脾。君-(芡实)-补脾祛湿、益肾固精、强身健体、除湿止带。
臣-(红薏米)-健脾燥湿、祛湿消肿、清热排脓、美容养颜。
佐(怀菊花,枸杞、茯苓)-清热、解毒、祛风、清肝、明目。
使-(栀子,甘草)-泻火除烦、清利湿热、保肝利胆、凉血止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