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的理论基础: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的大脑运作方式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
系统2的大脑运作时高度多样化,需要集中注意力,但若注意力分散运作也会随之中断。
系统1和2是一个高效分工的关系,系统1节省我们大脑的运算能力,直接按过往常见的经验规律给出结论即可,余下更多的运算能力给系统2做更复杂运算。
基本假设:人都是理性人,都会权衡利弊。可实际上,我们生活中的这些理性很多是在系统1的引导下完成的,系统1才是主角。而且系统1是自主运行的,我们没有办法关闭它,它是无时无刻的运作的。
系统1有它的缺点和局限,会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系统1把发杂的信息简化后传递给系统2,系统2再找理由做出相同结论的判断。
系统2也不是一直被系统1牵着鼻子走,有时有些问题实在无法简单化,比如计算17*24,这时系统2才算被真正激活了,独立自主地来处理这个问题。或者我们遇到一些极其反常的情况,系统1会瞬间懵逼,只能交给系统2去给它找原因,这时系统1就完全参与不进来。
系统2独自处理问题时系统1也不只是一个旁观者,它们有时会相互转化。比如普通人下象棋就是靠系统2来主导我们的思维,而象棋大师对各种开局和套路早已熟记于心,起主导作用的就是系统1 .这个过程其实特别像商业上的经验被推翻的过程,创新其实就是跟系统1 做斗争。有些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就是不符合我们以前对于商业的认知,所以我们会找各种理由去否定它们。
如果只是挑毛病,任何一家公司都能被挑出无数来,但更应该去琢磨它们为什么能成功,学会了再为我们所用,这才是有价值。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我们主动的抑制了系统1对新东西的直觉,然后用系统2去做理性的分析,就可能会得出很多非常有价值的思考。这就是一种反直觉思考的价值。
系统2会消耗我们大量的注意力,当人们太过专注于某件事时,就会屏蔽掉其他事情。我们不但会因为专注忽视显而易见的事,也会忽视自己屏蔽了这些事的事实。
在传统的经济学中,通常假设人们都是理性的,也就是说系统2能够可以不受系统1的干扰做出独立而理性的判断。可实际情况是,人们并没有这么理性。系统1才是支配我们人类的主要力量。
人品守恒定律只是一个错觉。
我们的大脑大部分时间都是被系统1控制的,这就容易让我们用启发法思考问题,通过随手可得的东西启发我们产生某个想法或做出某个行为。启发法的思维模式也叫易得性谬误:
1.比较容易得到的因果关系会误导我们的思维方向
作者说:“我们的大脑擅长在没有模式的情况下创建模式。”这里的模式就是一种因果关系,系统1比较擅长的思维方式就是通过因果去理解世界,但有些事情并不一定有因果。
人脑之所以会给随机的事情赋予“因果”是因为系统1对“小数定律”束手无措。小数样本会让系统1盲目相信其可靠性可很多时候小样本比大样本产生极端结果的概率更大。
人先天就有能力去把各个条件串成一个因果明确的故事。这就是系统1用过去的经验来分析而得出的结论,夸大了对小样本的信任。如果我们不看样本量的大小就很容易让我们忽略巧合的存在,硬用偶然发生的东西去解释出一个规律来。一个篮球远动员5投5中就是手感好,但样本只有5个,如果用5000次出手当样本,还有手感好的存在吗?
另外还有平均回归定律的存在。假如一个球员平时的投篮命中率是40%,手感好就是超出了平均水平,必定还有手感差把他拉回平均水平。篮球迷有“败人品”一说,比如库里表现特别好时,库里的球迷就各种得瑟,其他的球迷就说他们早晚把库里的人品败光了,过两天库里表现真就特别差。这就是平均回归定律在起作用。而实际上,等杂志封面说明正好处于他水平随机分布比较高的时期,之后表现差、所谓的魔咒只是他在回归到一个平均水平。
2.锚定线索会误导我们的思维方向
人们在做复杂决策时也会受到锚定效应的影响。如果我们商业谈判,一定要做先出价的乙方,这样就等于是抛出一个锚,后续再讨价还价的范围就被锚定了,要先发制人。
3.易得的评价信息可能误导我们的思维方向
我们经常会被新闻牵着鼻子走,生活中也因为谁对家庭贡献更大而吵闹。人们对自己参与的家庭事务更容易做出自我评价,于是对这部分赋予更高的权重,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的贡献大。
我们通常会试图通过一些简单的总结来判断一件事,因为表象的几个缺点很快就被找到了,往深里思考时系统2便开始工作了,人会变得越来越理性、客观,所以就扭转了系统1原先那种恶劣的印象。
4.易得的情绪可能误导我们的思维方向
有社会学家统计发现,平常不爱买保险的人在经历了一次灾难后会突然愿意买保险了,而且还会买很多。这是一种补偿心理因素,不过这种心理不会持续很久,过了一阵之后他们又拒绝买保险了,在发生什么灾难后又会再买很多....之所以会这样,一个主要原因是灾难比较容易唤起人的情绪。
我们每次看到意外事故的报道时更容易被触动到情绪,所以会高估了它的发生频次。
5.合理化的联想可能误导我们的思维方向
合理性跟可能性是两件事。如果你经过长期训练系统2可以快速介入你的认知,会更理性地通过表象分析内在关系。
我们基本上都形成了思维习惯,改不过来怎么办?书里给了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通过一些简单的表情动作直接让系统2接管思维,比如皱眉头。皱眉头代表质疑,我们表情上质疑可能就会让我们的思维也变得质疑。
联想记忆
统计学上发现,啤酒销量和游泳溺水死亡人数这连个变量是等比例增长的关系,每年夏天这两个变量都会同时增长。我们看到这样的数据后,系统1马上就会帮我们寻找两者间的因果关系,可实际上两件事并没有因果关系,只是都发生于夏天而已。这就是联想记忆,它是系统1的一种错觉,我们要想办法抑制系统1.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当出现两个条件的时候,系统2相对比较容易接管大脑---
1.一个可以预测、有规律的环境;
2.通过长期的学习训练掌握这些规律。
数学家相对更理性,很少犯一些直觉性的错误,就是因为数学家的科研环境非常单纯,这是一门纯逻辑、纯理性的学科。所以,我们要成为一个绝对理性的人就要像数学家一样找到能够杜绝系统1发挥作用的规律,然后能通过刻意练习的办法掌握它。本书作者给出的建议是可以通过流程化、模型化的办法解决整个问题。
可现实世界是复杂的,我们很多时候都找不到清晰的规律。比如有医生会通过触摸延后的办法来判断病人是否得了伤寒,他每次通过这个方法都成功了,就越来越笃信这套逻辑。这就是专家型的直觉,更是错觉。这并不是说这个医生能力有问题,主要是人体太复杂了,他实在是找不到一个比较清晰的诊断伤寒的规律。
不过作者并没有告诉我们如何在复杂的世界里找到规律,只是让我们注意采用外部意见。
体验记忆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记忆和体验是非常难区分开的。
我们对一件事物的记忆仅限于高峰和结尾,事件过程对记忆几乎没有影响。我们体验一件事的过程可以分成体验自我和记忆自我,体验自我由系统2控制,对这件事的整体做客观评价,而记忆自我由系统1控制,它只对这件事的一个片段做评价。系统1所控制的记忆自我判断肯定是不准确的,但系统1的特点就是化繁为简,用片段评价整体,而不受我们的控制。
我们过去形成的经验之所以不能直接拿到现在或未来去使用,除了环境已经发生变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去的经验是来自记忆的峰值或结尾,本身就是有偏差的。
峰终定律告诉我们不能用特别功利的观念去看待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