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该奖励结果?还是该奖励过程?
前几天下班回家,看见儿子很认真地坐在地上玩儿新买的乐高玩具,我就问:“哎呦,我的大宝贝儿,这是谁给买的礼物呀,是不是因为今天表现的特别好,这么棒!”
奶奶在一旁说:“壮壮今天数学考了100分,给他买的奖品”。
这时候好像自己突然不知道说什么了,只是说了句:“呃,不错。”
“不知道说什么”其实是因为这件小事让我陷入了一系列的思考:教育孩子到底是该奖励结果,还是该奖励过程呢?读了那么多亲子教育的书,为什么我们做父母的,总是不能知行合一呢?我们每天都把教育孩子的艰辛挂在嘴边,拼命学习各种正面管教、不吼孩子教育法等等书籍和课程,难道只是为了自嗨吗?那跟刷剧、打游戏打发时间还有什么区别?……
【“劳碌奔波型”传承】
孩子小的时候,从来不为未来担忧,他们每天的生活都充满着惊奇和兴奋。不过,从六岁上小学那天起,很多孩子忙碌奔波的一生就开始了。
他们的父母和老师经常提醒他,上学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绩,这样长大后才能有个好未来。从小的时候,我们就被灌输这种先苦后甜的模式,然后“忙碌奔波型”的人生,就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有吸引力的选择了,孩子自然也会完美的传承。
【幸福的假象】
为何有这么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文化造就了这种信念:如果成绩全优,家长就会给予奖励;如果工作表现好,就会得到奖金。我们习惯了去关注更远大的目标,却不在意当下的感受,最后导致终生的盲目追求。
一旦达到目标后,我们经常会把放松的心情解释成幸福,好像工作越艰难,成功后幸福感就越强。这种幸福来自于压力和焦虑的消除,无法长久维持,因为本身就是与负面情绪共生的。不可否认,这种解脱让我们感到真实的快乐,但它绝不等同于幸福,而是“幸福的假象”。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本书中也提到这种犒赏型方式长大的孩子,总要独立面对一些困难,不可能一直享受这种犒赏,会更容易出现抑郁的情况。
【To do】
我们应该告诉孩子学校也是个可以获得快乐的地方,或者说,学习本身就应该是一件开心的事情。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去追求快乐并且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伊的“心流理论”告诉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完全地沉浸于“心流体验”,而体验本身就是最好的奖赏和动机。
关于亲子教育的思考其实远远没有停止,但是我们父母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家长与老师都希望孩子们得到幸福,但前提是他们自己必须首先相信:幸福才是至高的、最重要的财富。因为孩子是“复印件”,大人才是“原件”。
当我们想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该奖励结果?还是该奖励过程?自然也就找到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