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层跃迁》中讲到:“不是社会阶层固化了,而是你的思维固化了。”
不想像社会学家那样谈论阶层跃迁,只想分享几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一
我的祖父出生在1931年,15岁之前,一直跟着我的曾祖父学习做木匠,饥寒交迫,穷困潦倒。日子过得最艰难的时候,他们父子还曾被迫帮着日本人拉大锯。
有一天,不知道是什么契机,祖父意识到他不想一辈子当木匠,于是他向自己的父母提出去学校读书的请求。毫无疑问,这个请求被拒绝了,因为家里没有钱供他读书。但是祖父很坚持,说即便自己要饭也一定要读书。
就这样,15岁的祖父开始了一边要饭一边读书的生活,放学后就去田地里挖野菜,读书学习的乐趣超过了忍饥挨饿的苦楚。作为全校年龄最大的学生,他的求知欲望超过了身边任何同学,仅用3年的时间读完小学5年的课程,紧接着又读中学,并以全县第三名的成绩考取了当地最有名的师范院校。毕业后,他如愿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吃上了人人羡慕的“商品粮”。
祖父的人生偶像是颜回。我从记事起,就经常听他讲颜回的故事:“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和现代寒门子弟一样,我的祖父是通过读书这条路实现了阶层跃迁。
故事二
小时候,家里的电视、收音机坏了,大人总会拿到镇上的一间电器修理铺请余师傅修。高中文化程度的余师傅除了擅长修各种电器,为人处世也很仗义老练,在当地声望不错。因为他和各行各业的人都有些交道,多年下来,积累了不错的人脉资源,不乏手中有权力的人物。
由于余师傅能链接到组织的资源,登门求他办事的人络绎不绝。后来听人说,余师傅从商场转向仕途,在村民选举中,凭借打下的群众基础当选为他们村里的第一书记。由于余书记的人脉资源相当给力,一入仕途便平步青云。又过了好多年,他们举家搬迁到省城定居了。
从一名修理师逆袭为政府官员,余师傅靠人脉资源实现了阶层跃迁。
故事三
二哥从小不爱读书,14岁的时候便跟着亲戚去北京做服装生意,每天凌晨两三点钟就要起床去大红门进货,全年无休。等街道整改店铺关门的时候,他已经在北京打拼了整整15年的时间。北漂这10多年,二哥不仅熟谙生意之道,而且明白了身份认同的重要性。
虽然手里有了积蓄,二哥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更换一个赛道,他转战沿海地区,由零售改为批发,打通了整个供应链。这些年,二哥的生意也越做越大,不仅买了两套房,把自己的两个孩子也接到城里接受教育。二哥这些年,吃了不少苦,但为了不让孩子当留守儿童,他一直坚持买社保,身为外地人,有了社保才有资格买房,而买了房子,下一代就能留在城里接受教育。
一位个体户靠做生意实现了一半的阶层跃迁,二哥如今正在用财富资本来弥补文化资本的欠缺。
故事四
读小学时,全年级家庭条件最好的同学叫小颜,她爸爸在邮局工作。据说,小颜爸爸有亲戚在县邮局任职,于是就给他安排了一份邮差的工作。
小颜不仅人长得漂亮,学习成绩也很优秀。高考的时候,小颜报考了远房亲戚任教的一所二本院校,学习生物工程。
大学毕业后,小颜和她爸爸成了同事,在小县城里过着普通安逸的小日子,这一切貌似在她读大学之前就安排好了。而当年和小颜成绩差不多的同学几乎都在一二线城市扎根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小颜聊起来,她感慨到:“在大城市,一套房子的房贷就要还一辈子,这种生活有什么意思啊?”言下之意,大城市不如小县城呆着舒服。我现在还能时不时收到她发来的微信,不过是当地邮局又推出了新的理财产品。
靠着亲戚的帮扶,小颜的爸爸实现了阶层跃迁,但同样的方法用到小颜这一代,却出乎意料地导致了阶层下滑。小颜的老公几乎和小颜的情况一模一样,公公婆婆也是老邮局人。小颜不是一个个例,我身边的小颜们几乎没人能走出去县城的。没有伞的孩子才会努力奔跑。
故事五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叫昊天。上学的时候,我们都觉得和昊天隔着十万八千里。因为昊天是班上唯一一个城里来的孩子,一个皮肤比班上最白的女生还要白的男生。听同学说,他的父母都是公务员,而且位高权重。父母对他的家教很严格,在家里必须要讲普通话。这在农村的孩子听起来有多么不可思议。
虽然昊天成绩只能算是中等,但要说班上谁的见识最多,非他莫属。他的阅读量很大,喜欢在课堂上偷偷读小说。那个年代,只有有钱人家的孩子才买得起课外书,有些农村的孩子甚至连学费都交不上。
大学毕业之后,昊天回到省城工作,和老同学的来往也渐渐多了起来。有次同学聚会,我才发现,大家都是有房有车有儿有女,而当年总是众人焦点的昊天,和大多数同学们并没有什么不同。
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虽然人人高喊寒门再难出贵子,至少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不再让孩子出生于寒门。
读完《阶层跃迁》这本书,可能我们还是无法实现阶层跃迁,但我赞同书中的部分观点:要想实现阶层跃迁,要在全球化、科技化、市场化、城市化、资本化等多个维度实现跃升,缺一不可。
或许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认知升级和思维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