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父母总喜欢批评孩子:你怎么搞的,又打翻了东西,真是改不了的毛躁!你怎么回事,太粗心了,你真是个不认真的孩子!怎么回事,你怎么又犯错了,你总是这样,怎么不懂事儿!
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做得好会受到表扬,做错事得到批评,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
我曾见过一个场面:
小区游乐场,一群小孩在玩耍,一个小男孩骑着小自行车横冲直撞。“啪”一声,一个小女孩被撞倒在地,哇哇大哭起来。小男孩显得若无其事,嬉皮笑脸地看着小女孩哭,拖起自行车就准备走人。
你猜,这时候众人会关注哪个孩子更多?
哇哇大哭的孩子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女孩的家长以及围观的群众都聚拢上去,安慰哭泣的女孩。女孩的家长甚至鄙夷地看了一眼骑车的小男孩,那眼神似乎在说:这个小男孩真是蛮横无礼,撞了人还若无其事的样子!
这时候,小男孩的爸爸冲上前去,一把抓住自己的儿子,恶狠狠地大声呵斥他,并要求他道歉。小男孩不肯,爸爸气急败坏,拎着小男孩就一顿痛打屁股,小男孩嚎啕大哭……
事情的最后,小男孩擦干眼泪,不情不愿地道了歉。小女孩雨过天晴,又去快乐玩耍了。小男孩愣愣地看着别人玩耍,已忘记自己可以做什么。
在得到APP中,看到Dr.魏有一篇文章:《怎么正确的批评孩子》。初见标题,就觉得很诧异:难道批评还有正确和错误一说吗?留言区,读者的留言很多,有单身的青年,有孩子的父母。大多讲了自己被父母批评的经历,自己如何慢慢变得不自信和怀疑自己的,很令人心酸。
中国人自古都是谦逊和内敛的,严以律己,教育子女都严肃而认真。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子女不可违抗自己的父母。于是,上一代的父母基本上都是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他们自己从没有得到过鼓励和宽容的对待,到了自己做家长时,便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子女。
Dr 魏则告诉我们:批评是有必要的,而批评却要掌握一些方法,才能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在“犯错误”中得到成长。成长中犯错误是一个非常好的体验。如何让“犯错误”变成孩子的知识经验,取决于老师和家长如何有"艺术地批评“孩子。
父母一代,从小受到他们父母的“粗暴”教育很多。因此,现在的父母觉得自己小时候受过的苦,绝不能让孩子再受一遍。于是,“鼓励多于批评”被大力提倡。多表扬少批评,甚至不批评是很多家长欣然为之的事。殊不知,孩子一定要受到“批评”,才能体验到人生的真正的经历,并成长起来。
有一个老师说:“现在的学生看上去很聪明、勤奋,可是没有个性,唯唯诺诺,就怕犯错误。主要是家长、老师批评的过多,没自信,总觉得自己不行,总想讨好别人。所以,要对孩子不批评,只要不犯大错误,就让他自由成长。否则,会扼杀孩子天性的。” Dr 魏说:“你错了,不是不批评,而是因为批评的方法不对,才会让孩子没自信。”
2
固定型批评和成长型批评
固定型的批评习惯性地把孩子的一个错误归结为他的品质有问题。比如说孩子打翻一个东西,就说他是个毛躁的人;做题目出错了,说他是个粗心的人。包括游乐场那个小男孩的父亲,根本就不跟他说道理,直接就告诉他,你错了,你必须道歉,不听则打。
成长型的批评首先不指责品性,不贴标签。其次,还会告诉孩子哪儿错了,如何改正这个错误。只有让孩子明白错在哪里,才能让孩子成长。
因此,成长型的批评是更“艺术”的批评。它的宗旨是:批评孩子的真正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发泄情绪。
1,告诉孩子错在哪里
如果只是告诉孩子,他们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那就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如笔者在游乐场看到的那位父亲,只是对孩子说,你做错事了,你必须道歉。可是,作为一个胼胝体还未发育完全的男孩子,他控制自己平衡的能力还没发展好,他一点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这样,而他一不小心撞到别人,为什么这件事就是错的呢?
如果父亲对他说:“宝贝,我知道你是不小心的,而且也不是故意的。但是因为我们的不小心,撞到小妹妹了,妹妹会很疼。如果是你,被别人撞疼了,你也不舒服对吗?这时候我们应该安慰小妹妹,并且说明我们是不小心的,并不是想要撞到她。” 跟孩子讲道理,平等讨论,教会他换位思考,才能真正让孩子在不断遭遇挫折中渐渐长大。
让孩子明白错误的原因很重要,而不是“你不能这样”,“你不能那样”,否则,孩子只知道犯错误会受到惩罚和批评,却不知道为什么。
2,就事论事,不贴标签
常常见父母或者老师会说:“真是笨。”“真是粗心。”“这个孩子的品行不太好。”其实,这些都是给孩子贴标签。贴标签是一个负面的暗示,他会觉得自己就是一个不好的人,怎么都改不了了。这就是给他一个固定型心智,放弃了自我的成长。
批评的时候千万不要由此及彼,翻旧账。比如,有一个孩子想吃冰激凌,妈妈说:“哎, 你怎么这么馋?刚刚才吃过巧克力,怎么又要吃冰激凌!你就知道吃吃吃!什么时候看你学习有这么用心了!” 这就是典型的贴标签,把一次的行为无限放大。
再如游乐场的那位父亲,虽然言语不多,但是粗暴的态度会让孩子自然形成一种意识:自己是不好的。将来,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他就变得畏首畏尾,不敢尝试,不敢争取,长此以往,就变成了唯唯诺诺的人。
其实,父母只需说出事实就好了,“你刚刚吃过饼干,又要吃冰激凌?”“你刚刚把小妹妹撞倒了?” 告诉孩子事实,就是让孩子自己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
下一步,应给孩子一个机会,改正错误。
3,告诉孩子如何改正
智慧的父母不仅会告诉孩子,这里错了,怎么错的,还会教给他一些应对的方法和经验。
首先肯定自己的孩子,虽然这一次做错了,但平时的表现还是蛮好的,孩子的品格还是很好的。
然后,和孩子一起分析,如何才能补救。如父亲对儿子说:“你昨天就做得不错,骑车没有碰到人。有一个小朋友骑车摔跤了,你还帮助了他呢。”
最后,教给他一些处理的方法。比如和孩子讨论如何道歉和道歉的方法,如何控制自己吃冰激凌的欲望等。
错误是相对容易改变的,而品格是难以改变的。批评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成长,只告诉他什么是错的是不够的。成长型的批评一定要告诉他怎么做才是对的!
总结了Dr魏的这篇文章,那就是:大棒+甜枣政策。“大棒”是实事求是的按照原则指出不正确之处,绝不扯东扯西,就事论事。“甜枣“是肯定孩子好的一面,举例说明他的优点和做的好的事情,比如……如果这件事也一样能改正的话,会越来越进步,越来越好的。
一个自信的孩子不是不犯错误,而是学会从错误中成长。人无完人,就连大人也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更重要的是犯错后的态度和做法,给他改正的机会,改正后,他依然是个品质优秀的人。
成长型的批评让孩子学会在错误中成长,而固定型批评让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和品质,从而放弃成长。
因此,学一点“批评”的艺术,才会让孩子在经验教训中不断升华,拥有一个良好的人格。
在中国的古语中,有一句是“三岁看老”,这便是从一个孩子小时候就给他定性,无异于将某一类孩子“一棍子打死”。慢慢地,他会如大人所“期望”和暗示的那样,真的朝那个方向走。在今天,我们可能需要的是,打碎这种传统的思维,不再将“三岁看老”看做是一个真理名言,要明白,一个孩子的品性,一定是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发生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