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谈一下个人思维发展第二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接触到一些传统思维方法到结构化思维,再到系统思维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自己在思考如何将所学习的到的思维知识和框架应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去。在这个阶段自己也接触到很多思维方面的书籍,比如《暗时间》,吴军老师的《见识》,古典老师的《拆掉思维的墙》和《跃迁》以及万维钢老师的《知识分子》和《万万没想到》。思维层面可以看到除了大量的数据,但是这些书籍读完之后有一个比较大的感受,这些书籍层面更多还是偏心理学和意识层面,而不是给到一个完整的分析解决问题可以遵循的更细粒度的方法论。更多是在我们需要逆向思考,需要有发散逻辑,考虑问题要全面,很多时候需要优先提出假设。但是对于如何落地这些思维和意识,大部分书籍不会谈得特别细。所以很多时候当我们没办法独立分析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容易给自己找借口这个只是因为自己没想到,但缺没有去分析为什么没想到。这里最重要的在于我们有没有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应用到这些知识和框架,并通过反复的实践总结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和潜意识。很庆幸自己一直坚持参与一线项目实施和产品研发的工作,这使得自己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应用各种思考方法和思维工具。但自己的很多思维方法和经验没办法用文字等方式显性地表达出来。但是形成的这些知识和经验是切实应用到了工作中,应用到问题的解决的实践中。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原来学习的这么多思维的书籍、工具和理论在应用的过程中,这个应用的过程本身也很难比较显性化地表达清楚。比如对于 IT 行业里面遇到一个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我很难简单的讲这个过程仅仅用了结构化思维方式,仅仅用了归纳演绎逻辑,或者仅仅用了系统思维。你会发现你学习和认知能力的提升和复杂问题的解决都是很多种思维元素的综合应用,最终把这个事情搞定了。在搞定完再去进行总结和复盘的时候,很多都是对于专业知识的复盘,没有做思维的复盘。所以不会去深究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究竟用到了什么思维工具、思维方法,这些思维方法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最近几年自己更多是在整理思维方面的一些实践思考。从隐性的知识尽量考虑如何显性化出来,对各种常见的思维现象,类似发散思维、结构化思维、逆向思维、系统思维等各种思维做进一步抽象得到一个更抽象的思维框架和逻辑。比如在整个思维框架里面,任何一个思维活动本质过程首先是大脑接受外部输入,第二步经过内在知识加工和处理,最终形成一个有价值的输出。整个思考过程又拆分成两个关键的的主线,第一个就是如何分析和看到一个事物,及对事物的认知主线,第二个主线就是如何定义、分析和解决问题。所以思维这个事情最终抽象再抽象核心很简单,就是事物认知和问题解决两条主线,在事物认知里面核心思维是归纳演绎逻辑,在问题解决主线里面核心就是模式匹配逻辑。当我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之后,自己整个思维框架和逻辑也进一步想清楚了 。所以最近两年的工作,自己始终在基于提炼的框架进行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对框架进行提炼、抽象和演绎,听过这套框架去认知新事物,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这个过程也是对思维框架的不断丰富和演绎的过程。这套框架不是对原有的思维原理的简单揉和,这种简单的理论归纳和平凑是没有意义的,而是要基于这些已有的思维方法和理论,通过自身长期的工作、学习和实践过程总结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思维框架和逻辑,对构建自己的思维逻辑和框架体系有帮助作用。
事实上对于每一个人,不一定只针对IT行业的工作者,都应该有这样一个思路,就是通过业界偏理论知识的学习,加上自己长期学习、工作和实践复盘,最终构建一个适合自己的思维能力知识体系,这个往往才是自己工作多年后,最核心的竞争力。最后个人能力的衡量在于独立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