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读与写的关系,境界最高的莫过于杜甫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了。其次是程端礼说的“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再次是孙洙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还有俗话所说的“多读胸中有主,多写笔下生花”等。
这些都说明,多读书对于写好文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过,这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书读多了,还不一定就能写出好文章,还要会读。君不见,有些人书是读了不少,但还是话说不好,文写不来。我就不只一次地听到一些女同胞说到自己读写的两个困局,一是读过以后记不住;一是写出来的东西与大脑想的有差距甚至会变味。这当中自然有性别上的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读写的方法问题。我很少听到或见到一手捧书,一手拿笔的读者,绝大多数的读者在阅读时,更不会有掩卷沉思的习惯,学而不思则罔,这当然难以有深刻的阅读印记和良好的阅读效果。人们常说,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读书当求甚解,做事务必认真。所以,我在阅读时,就注重把自己的情意与书中的内容融通起来;把自己的阅历与书中的情节结合起来;把自己的体验与书中的叙述对接起来;把自己的想象与书中的意蕴联结起来,一句话,就是要让自己“走进书中,与伟大的心灵对话”。对一些写得富有哲理的句子或段落,还要反复看多几遍,字字句句,细细品味,力求深刻领会其中的要义并牢记,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样,读着读着,创作的灵感一旦被激发,就像打开了记忆的宝库;点开了存档的文件夹;找到了辞典的检索,曾经在其它书中读到过的、写作时可以引用、套用、延伸、参考的典故、事例、经典名言等,便会浮现眼前,大脑随即文思泉涌。于是,我就抓紧“奋笔疾书”,力争一气呵成。确因时间未能写成,我就先打腹稿,或用本子、纸条记录下来,等有时间了,再写出来。我打个比方,阅读就是招兵买马,练兵千日;写作就是调兵遣将,集中优势兵力,打个漂亮的歼灭战。这就是我的读写景况。
高尔基说:“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一个人真正做到了如高尔基那样,对书籍如饥似渴地阅读,要写好文章,那便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情了。乃至可以达到,杜甫盛赞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或黄庭坚称赞苏轼“嬉怒笑骂,皆成文章”那样的创作境界。相反,一个人不好读书,不善读书,要写好文章,那肯定是想入非非、痴心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