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人可因急性发作住院,病情往往很凶险,是主要死亡原因。根据中国心血管病年鉴,中国每年心脏病人住院人次约1300万,许多病人反复住院。中国每年心脏病死亡人数近300万年,其中>70%发生在医院外。
现代医疗科技发达,只要病人及时送达正规医院,许多垂危病人都能够被抢救过来,因此医院内心脏病死亡率在21世纪已经大幅度降低。但是,出院后心脏病再次发作成为其死亡主要原因,特别是那些不良生活方式未纠正者。例如,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在出院后再次心梗的风险和再入院率可达30%。由于再次心梗症状不典型、心肌受损面积更大、更容易并发心律失常和心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医院外心脏病人没有任何形式的心脏监护和管理。
美国医学杂志Circulation发表的研究论文表明,心脏病人出院后使用随身心脏监护(MCT)和管理,能够大幅度降低死亡风险、提高诊断准确率、延长就医间隔、缩短住院时间,当然也就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病人健康水平。每一个人都需要不同风险级别的监护和管理,包括:
低风险人群(无心绞痛发作史,抗缺血治疗缺如,心电图正常,心肌酶正常,<40岁);每天一次短时间心电记录就能了解心脏健康状况是否发生改变。
中风险人群(不稳定加重、或静息性心绞痛,心电图无ST段改变,心肌酶正常);每天多次短时间监护即能满足监护需要。
高风险人群(静息性心绞痛>20m,心梗后心绞痛,有抗缺血治疗,高龄,缺血性ST段改变,CK-MB和/或TnT高,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病情不稳定者需24小时连续监护,在家庭起居等活动时更应实时监护和记录;待稳定后改每2-4小时一次24s监护和记录;保持稳定一周者减为早中晚夜4次24s监护和记录;1月后病情仍然稳定再减为早晚2次24s监护和记录。
心梗死亡率可高达30%!越早发现、越早干预、生存概率越高!随身心脏监护和健康风险管理能够早期发现,甚至在出现心脏病突发之前就能预测。此外,心梗患者出院后如果生活方式未改善,再次发生率也可高达30%,并且更加凶险。心梗高危人群特别是已经发生过急性心梗者,医院外的随身心脏监护和健康管理应当是基本需求,成为标配,才能有效降低风险、提高生活品质。
节假日期间,暴食暴饮使心脏意外风险加大,每年冬天的寒冷季节更是心脏病意外的高发期,中青年在早晚10点最高,老年在凌晨2到6点最高,更加需要注意随身心脏监护和心脏健康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