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之深,恨之切”,这句话很难解释清楚为什么,但很多人都曾有同感,听身边也有好多人说过这句话。我不知道,为什么既然爱,又怎么能有恨呢?那爱到底是建立在怎样的基础或条件之上,当初的爱是真爱吗?是爱对方还是爱自己?
这是自我与他人的矛盾。最常见到的听说就是,我爱他,但他现在这样子,我就想杀了他。她认为他的这个样子有可能包括:他不爱她、他爱上了别人、他没达到她心里的要求等等。这个爱,带着一种掌控心理,由爱作王的心态,生出掌控。就是我爱你,为你好,你必须按我的要求做、听我的,我让你这样做是为你好,你必须这样做,否则就生出恨来。所以这爱不是真爱,连她自己心里都不清楚的意识就是,自己思想深处的矛盾,爱他还是爱自己?爱他是按他喜欢的方式去爱,爱他是为了他的一切,爱不是掌控。否则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显得不通人情。
类似的话还有:“刀子嘴豆腐心”,“对最亲的人伤害却最深”。但最矛盾的便是对以上过错之后的后悔,即“悔不当初”,可是下次依然照旧,不知“悔”体现在哪里?悔而不过,悔而无力改,于是又陷入另一种自我矛盾中。我相信,当时犯错之后的悔恨也是情真意切的,绝不是表面装悔,但在时间与事件的变化中,下次仍如此,自己也恨恶自己。
悔不当初是自己与自己的矛盾。
明明知道早睡、饮食节制对身体有益,可是,就忍不住各种事拖一拖才去睡觉,看到美食就忘记了界限。明明知道抽烟有害健康,并且也想戒烟,但行为就是不听使唤。真是“在人肉体之中,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
自我思想与行为的矛盾,指导自己行出来的是自己的思想,那么更深层次的理解就是自己思想跟自己思想的矛盾,这个矛盾的爆发是因为环境的变化,也可以理解为非理性思维的结果,非理性思维的出现与事发时间、环境、自身状况有关系。冷静时的思想与非冷静时是不一样的,冷静状态大脑理性运作,非冷静时是人情感用事;时间的变化也会导致自我思想的矛盾,这个很明显,原来坚持己见的想法经过几年之后,慢慢变化了。一些是静态的是自我能接受的,在时间的洗刷下慢慢会疏通。但若是突发的,当时就不能那么理性的接受并剖析自己内在思想的矛盾了,等事发之后冷静一会才会慢慢的反省自己从而变得冷静。
我自己深有体会的是,对自己的母亲和孩子。母亲的一些对自己身体有害的行为习惯,我总想说着让她改一改,母亲多年的习惯她不会改的,我明明知道说也没有用,尊重母亲的想法是最好的。可是每次和母亲待一起时,就总忍不住去说,甚至把自己气的不成样子,说完又后悔莫及。反反复复到现在仍没有改变,我一直问自己为什么?若是对别人,我还会是这样吗?想想如果是婆婆,就不敢了。说真的,我说母亲,她不会生气,也不会言语还击,而婆婆就不一样了,即便婆婆没有说什么难听的话,自己心里也是不好受的,下次就绝对不会再跟婆婆说了。那若是两旁外人呢?即便是错,也不会去直接说的,若真关心,还是想想怎么去说更合理。可为什么对母亲就不能想想怎么说才合理呢?
不去想想怎么说,就是那么心直口快。为什么呢?是因为自己,不要把自己看的过高,不要有做王的心理。有时候似乎在心里是打着“爱”的旗号,由爱产生的一系列非理性行为。这个“爱”值得反思。
人本身就是个矛盾体,自己就是不确定的,还怎么要求他人呢?
无知就会导致非理性,要想改变非理性思维,必须加强自身学习,知识构建起看待事物的框架,知识能使人融会贯通,知识能使人不断完善。不那么无知,大脑就不那么短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