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叫银河补习班,讲述一个宇航员和他的爸爸的故事,感人的父子情,同时反思应试教育,倡导梦想,倡导努力,倡导不服输,是一个催人向上,满满正能量的故事。
电影包含了很多元素,剧情的设置也有很多矛盾和反转,看上去很丰富,表达方式上,通过音乐寻求时代共鸣,宣发情感,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宣讲理念,看上去很有煽动性,喜剧台词的设置,也有很多讨巧的小细节,让观众一笑,然而这么多热闹的情节背后,我看完是没有被打动的。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我认为,这是一场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式的自嗨式营销。
还是底气不足导致的。
影片采用的还是吆喝式的手法,想让观众感动,想让观众认同电影的理念并深入思考和讨论,于是拼命的吆喝,通过各种手段,对观众进行粗暴的洗脑式灌输。
父亲对儿子的教育理念,完全存在于他的台词里,反复反复再反复,然而对着女老师,又啪啪打脸,说反复的学习就和不停的热包子一样。这个包子理论真的可以说是很奇葩,我明白主创的意思是希望孩子不要熬夜学习,保证休息,但这和努力多复习完全是两码事,对于学习能力有差异的学生,通过不断的复习巩固,这知识就变味了?不再新鲜了?所幸,这个理论没有重复出现。
这个儿子其实也没有很调皮,看了一本笑傲江湖,就要被开除学籍。结果父亲和教导主任打了个赌,要考上年级前十,就成功说服教导主任,留校察看了。
看到这里,我以为应该会从父亲如何辅导功课展开了,这个儿子真是差的没一门行的。结果父亲指着课本来了句,每天看0.1厘米,然后说了几句似是而非的道理,就完事儿了。剩下的还是儿子每天挑灯夜读,父亲带着儿子到处玩,满足儿子各种需求包括买电脑,总之父亲完全没有参与任何具体辅导。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重重困难和考验,每次父亲总会鼓励儿子,你是全世界最棒的,你是最聪明的孩子,一针针的打着鸡血,让儿子觉得I can I do。
李建义扮演的阎主任,不幸的成为了反面教材。这个人物,让我想到《老师好》里的苗砚秋。《老师好》里的苗老师,为了学生献出一切,却也有偏执霸道的一面,有着对学生恨铁不成钢的情感宣泄,这样的老师,很真实,很有年代感。本片里的阎主任,为了让他成为应试教育的代表,脸谱化的人物处理和不合理的人设,导致人物前后矛盾。从人物的言语中,我们看出这位主任也是一切为了学生好,也许他的教育理念有问题,但在那个年代的出发点是正常的,而电影非要给他加上沽名钓誉的标签。后期又突兀的出现疯了的儿子,在阎主任终于忍不住潸然泪下的时候,我以为后面会有幡然悔悟和改变态度的情节。结果仍旧为了荣誉逼迫儿子放弃考飞行员,电影对这个人物可谓是相当的不宽容。但这种人设的崩塌又是站不住脚的,不符合人之常情的,在所有人都沉浸在正能量的情绪渲染里的时候,对于这个角色的处理,让人不免觉得有一点冷血无情。
好了,反过来说说父亲这边,当年一声不响,黑锅背的莫名其妙,导致妻离子散,出狱后一贫如洗。带着儿子找工作,随便吹了个牛,在高空随便画了个点,在众人的一片赞叹声中轻松赚到八百块钱,实现再就业。这个工头也很有意思,前面对父亲一顿羞辱,结果父亲来帮他搞定问题,也不验证,就觉得父亲很牛掰,好歹也要等这个验收结果成功了再给钱吧,在淘宝上碰到这样的买家,所有的卖家都要偷笑了。
父亲平反的过程,在终于有了希望的时候,又被儿子劝求放弃,上级认为这会影响他的前程,天哪,这是什么神逻辑!都什么年代了,而且父亲已经开始平反了啊。然后父亲失望的来了句:原来我的教育是完全失败的。确实,您一直认为您的儿子是全世界最聪明的孩子,聪明到要和您断绝父子关系了呢。这里的转折简直是不知道说什么了。
在儿子平安落地以后,父子相见,这里的台词又开始无脑式煽情。儿子对父亲说:我第一次学习当儿子(请注意,这前面父亲也对儿子说过,我第一次当父亲)。合着离婚前,父亲和儿子没有相处过一样。
最后父亲对儿子说的一句话,是呼应开头,想在紧张和煽情的气氛过后,来一点搞笑,但是主创似乎没有考虑到场合。儿子在太空中经历了生死的考验,父亲来一句,这样的魔术我还想再看一遍。我的天!您是想您儿子再遇一回难,这是太空,不是杂技表演!
好了,这部电影说到这儿,真是吐槽的有够多了。主创努力了,但是努力不代表一定会成功。确实有很多小细节看出来是精心设计的,但真的不合适,想做的太多,过犹不及。主创用做小品的套路去做了一部电影,本片从头到尾的很多小机灵,小包袱,都是喜剧小品惯用的套路,放到电影,真的不合适。欢乐喜剧人的小品,很多都是笑中带泪,再讲讲大道理,说明主创的思路,仍旧没有跳出小品的创作思路,走入电影的创作氛围中来。
这部电影,如果要成功,必须做减法,刨去那些哗众取宠的笑点和刻意渲染的桥段。
真情实感,始终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教育不是喊口号,素质教育,不是靠自嗨就可以实现的,还是需要通过扎实的努力和脚踏实地的态度,才能够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