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一位青年教师执教一节校本研修课《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开课时老师播放两段音乐导入新课,一段是富有震撼力的交响乐,一段是柔美悠然的民乐,当老师播放第一首曲子时,教师的引言是:听了这样的音乐,你想到了辛弃疾的哪首词?学生齐答:听出了豪放、激昂,就像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教师媒体课件出示: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学生齐诵,语气铿锵有力。接着老师说,第二段音乐你们感受到什么?学生说婉约。教师问题跟进说,词人辛弃疾就写了这样一首婉约风格的词《清平乐·村居》,我们今天就一起学习这首词,让我们走进辛弃疾……
看过这节课的导课片段,引发了我对语文老师专业知识构成的思考。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标准来构建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语文学科知识、教学设计知识、语文教学实施、语文教学评价。单纯从教学设计知识的角度看,课堂导入环节,目的有三:一是组织教学,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二是引导学生明晰课堂教学要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是营造良好氛围,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由此来看《清平乐·村居》的导课片段,分析如下:
一、两段音乐,有情景创设的目的性,并无可厚非。但固化的答案设置,是枷锁,也是藩篱,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思考。因为,一段乐曲即就是豪迈,它的指向性并不是只能指向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一段乐曲,即使在细腻柔软,它的指向性并不一定是指《清平乐·村居》!它们都可以激发出学生很多的想象联想。
二、余映潮老师在“诗联赏析”,主要介绍了8种取材角度: 联意阐释,层次分析,字词品味,意象解说,画面欣赏,手法理解,情感体味,意境探求。要使学生受到很好的赏析能力的训练,“诗联赏析”,可主要着眼于10种关系: 人物,时空, 动静,声色, 高下,远近, 视听,宏微, 虚实,景情。去思考。仅从这样的细致划分看,老师的开课,缺少了古诗教学中的基本章法……
三、开课即直接告诉学生辛词的特点,学生缺少发现的实践平台,教师剥夺了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变相的填鸭……长此以往,学生被动接受会成为习惯,自然也就没有了个性化阅读的体验……
四、开课绕道,绕的弯路太多,弱化了教学目标。未能点燃学生的阅读期待,课堂会进入四平八稳的状态。
在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上看,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一个是课前,一个是课中。教师写教学设计的实施 但对对课堂动态的研究很少。
王荣生老师说“文学科基础 知识(语言、文学(主要是文学理论)、文章、心理学(阅读心理学,写作心理学,识字写字心理学)现在我们讲语文知识,离开了阅读心理学,写作心理学,我们可能会犯错误。——这是静态的,关于对象的知识。 语文学习领域的知识: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综合性学习——动态的知识。 牵扯到两个方面:谁在阅读(阅读主体),阅读什么(阅读对象),连起来的是如何阅读”。
我们老师一讲的时候,讲的知识是前面的,基本上讲的都是静态的知识。语文教学不是教静态的知识,不仅是学语言,而是学语言的运用。有的学者所说"语文论坛最热闹,语文教师最焦虑。根源之一是,语文教学缺乏专业性,缺乏专业尊严!
那么,如何确立或重塑语文教师的专业尊严,我们现在迫切需要建设性的探索。我想: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专业尊严可以从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做起,可以从一节课的导入环节做起,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