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第一堂课,教授告诉我们学院的目标是培养倒“T”型人才。“T型人才”我们听过,“倒T型”?
面对我们的疑问,教授缓缓地解释道:“‘—’表示有广博的知识面,‘|’表示知识深度,而‘倒T’就是重点突出特长,把我们培养成复合型人才的同时,还希望我们在纵向的专业知识领域里不断深耕,有创新、有个性,这样就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
俗话说:一技之长好防身,安身立命少彷徨。毕业之后,更觉得学院当初定下的目标是高瞻远瞩,而特长确实是必须具备的生存之道,可喜的是,由于这个时代赋予的机遇,即使你真的平平无奇,但只要有一技之长也能闪闪发光。踏入社会之后,我对特长有了更深的理解。
找到自己的长板
经济学领域有一个概念叫“长板理论”,它告诉我们木桶倾斜之后,可以装下更多的水,此时装的水由最长的那根木板决定。这就好比一个不钻牛角尖,只专注自己的特长的人,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创造更多的价值。
在某个时刻,也许会有一件事让你忘乎所以、全神贯注,同时带给你兴奋感,那就请你记住这种感觉,并且好好体会,也许它将打开你通往寻找长板之路的口子。
山本耀司是日本时装大师,他父亲在战争中去世,母亲在歌舞厅伎町开了一家裁缝店,独自拉扯他长大,母亲辛苦劳作的身影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为了让母亲开心,他考入了被称为“日本企业家的摇篮”的名校庆应大学,攻读前途一片光明的法律专业。
然而他沮丧地发现,他对这个专业毫无兴趣,反而妈妈在缝纫机前辛勤工作的身影始终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他想去学服装设计,然而那个年代裁缝的收入完全不能和律师相比,
冷战一段时间后,妈妈还是同意他学裁缝,至此山本耀司走上了服装设计的道路。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感兴趣或者热爱的事,寻找自己的长板,需要先从自己感兴趣或者热爱的事情着手。
就像山本耀司那样,他没学过服装,只是靠着童年的耳濡目染对服装产生了兴趣,难能可贵的是这份兴趣足够支撑他去创造人生的价值,最后成为日本时尚界的一座大山。
特长通过锻炼可以持续变长
语文课本上有一篇叫《伤仲永》的文章,神童方仲永没有上学就会认字作诗,四五岁就声名远扬。他的父亲就每天带着方仲永出门展示,把方仲永作为赚钱的工具。结果方仲永慢慢长大,完全失去了小时候的才气,变成了一个普通人。
方仲永有天赋,不平凡,但是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疏于学习,可惜了上帝给他开的那扇窗,可见所谓特长就像肌肉一样,疏于锻炼,就会慢慢萎缩,相反地,勤加练习才会越来越发达。
《刻意练习》让我们知道正确的方法+大量练习能让人从一个小白变成某个领域的大师。之前在小红书上看见一个博主分享他写作十多年的心路历程。决定要吃写作这碗饭之后,他做的事情就是让自己沉浸在写作当中,看什么都能和写作相关联,看见喜欢的句子或者是段落,他会停下来写,不只是模仿这么简单,他会感受这个语境,用自己的方式来写,写出自己最满意的时候就会拿来和原文比较,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自己成长很快。
然而劝退很多人的是知行合一,知道要锻炼但动起来就是很难,仿佛知和行隔的不是一个动,而是一条鸿沟。特长就像铁一样,不勤加磨砺就会生锈,而人生若没有持续变长的特长加持,恐会失去色彩,变得暗淡无光。
积累终会带来飞跃
随着踏入社会,自己经历过,也看过、听过别人的成长故事,我越来越意识到没有谁的成功不是一天天熬出来的,别人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背后藏满心酸。复利效应价值积累前期增长非常缓慢,但达到一个拐点后会飞速增长。可以说保持持续的专注是自我修炼的必经之路,它决定着特长的长度。
汉代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便是一个厚积薄发的人,他自小家庭贫困,没钱买书,于是就蹲点书店,一家一家地读,一本一本地背,只要是当时存世的书,他几乎都读过。至此,他的大脑就像一座可以移动的书屋,储存了大量的丰富的知识。
王冲34岁开始写《论衡》,为了能专心著作,他闭门谢客,足不出户。为了能更好地记录灵感,他在卧室的窗台书架上,到处放满刀笔和竹木简,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他临死前。这些都给他的《论衡》积累了不少素材,最后得以顺利完成。
我们在积累的时候不要太着急在意成果,也不要因为自己进步缓慢而沮丧,那个拐点也许会以你想不到的方式出现,持续创造、享受成长,积累终会带你飞跃。
就像鸟不会游泳,鱼儿不会飞翔一样,大可不必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行行出状元,你的特长有多长,你的技能就有多长,你的人生就有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