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德洪录【10】
【原文】
先生游南镇①,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注释]
①南镇:会稽山的古称,主脉在浙江省中东部绍兴地区的绍兴县、诸暨市、嵊州市、新昌县和金华地区的东阳市,呈西南—东北走向,其山脉东西约100多公里,主峰高700米,山虽不高,但名人辈出,久负盛名。
[译文]
先生游览会稽山,一位朋友指着岩石上的花树问道:“先生说天下无心外之物,但这棵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和我的心又有什么关系呢?”
先生说:“你没有见到这些花的时候,它们与你的心同处于寂然状态。你来到这里看到这些花的时候,花的颜色一下显现出来,由此可知这花并不在你的心外。”
[解读]
这一段对话闻名天下,许多人或许不知道《传习录》,或许不知道王阳明,但是对这段话可能不会陌生,这主要是过去我们的唯物主义哲学教科书把这个所谓典型的“唯心主义” 例子作为反面教材的缘故。
现在看过去许多以“正统” 唯物主义自居的哲学著作对王阳明这段话的批判属于狭隘的机械唯物论,或者说是对王阳明观点的一种曲解。
王阳明说“心外无物”,但山里的这株花树自开自落,与我的“心”有何关系?难道我来看它时,它就开了,我要不看它,它就不开了吗?这也是后来众多“唯物主义者”“威武”地指责“唯心主义者”的话语。
然而,王阳明实际上并没有否认物的客观存在。在王阳明看来,作为客观存在的花,在山中自开自落,独立地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无论我看到它与否,它总会存在于此,与我心无关,此时的花,只能是作为毫无“意义”的自然之物而存在,因而他说“与汝心同归于寂”。“寂” 是什么?是一种存在!只不过王阳明强调这种存在如果不和人心相关联时没有意义。
花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存在物,它不因人的意识活动而盛开或凋谢,不过,花存在的意义却因人而异,因人立意。花的存在是所谓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花存在的意义是“心”赋予物质意义的问题。
王阳明向来是肯定物质的存在性的,他曾跟弟子们说过,意识从来不是凌空蹈虚的,必须附着于物质上。“心中无花眼中无花”的论点主要是探究物质怎样才能与心发生关系,物质如何向人生成,对人有意义。“与花同寂”说的是人与花未发生关系时,人与花各不相干,花对人不存在,人对花也不存在,从心的角度来讲,这是物质的一种存在状态,王阳明称它为“寂”——寂静之意。寂静可不是死亡,也不是无,它是一种存在。可是,如果人看了花,那二者之间就有了沟通,有了生命情感联系,那么,花对人“在”了,人对花也“在”了,花的另外一种状态“明白”也就出现了。可以说,是“心”赋予了“花”存在的意义。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意义”是由人心来生成的,一万种心对同一事物会生成不同的意义。
王阳明是想用“心中无花眼中无花”论来告诉世人,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但如果我不去感知它,它对我毫无意义。比如,你在撒哈拉沙漠行走,南极的企鹅也正在行走,企鹅的确是客观存在的,可对你有任何意义吗?你在睡眠中,老鼠在阴暗潮湿的下水道里玩耍,猫儿在老鼠洞口纹丝不动,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可跟你有何关系呢?一位倾城女郎在地球上某个地方孤独寂寞着,当你未见到她时,这个人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寂静),只有你见到她时,她的绝代芳华才呈现在你眼前,对你而言才具有了意义(明白起来)。
其实王阳明所谓的“心外无物”的要素之一就是,该感知的,感知;不该感知的,绝不动心。那些不该感知的,就是心外之物,对你而言没有任何意义的事,为什么要去感知?譬如以现实生活为例,那就是:很多人,你没有必要交往,为什么要交往?很多人,不值得你交往,你为什么要去与他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