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养育的5个原则和技巧
约翰格雷
孩子在学习功课时分为三种类型
跑步者
学的很快
步行者
学的很稳
跳跃者
抚养跳跃型的孩子会比较辛苦,他们看起来什么都没学进去,也没有任何进步,但突然有一天他们向前跳了一大步,全都学会了。跳跃型的孩子就好像迟开的花朵,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学习。
女孩子需要更多的关心,男孩子需要更多的信任,父亲容易犯的错误,是把男孩子的需要给女儿,而母亲容易犯的错误是把女孩子的需要给儿子
下面这个公式可以让孩子合作。
当ABC的时候,我觉得123,我希望xyz。
你爬树的时候,我觉得你会摔下来,我希望你下来。
当你打弟弟的时候我觉得很生气,我希望你们不要打架。要好好相处。
激发孩子合作的魔力词语,
让我们。
如果父母允许孩子适当反抗,孩子就会逐渐了解自己内心的感受和需求,最终发展自我意志,这种坚强的意志可能会对他日后的成功产生深远的影响。
孩子的4种气质,
敏感型
敏感型的孩子比较脆弱,容易激动,多愁善感。他们能非常敏感的意识到如何做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在生活中他们非常重视自己的感受,如果他的感受被认同,他会更愿意做出改变,他们最期待被倾听和理解。他们天性爱抱怨,当别人愿意分担他们的负担时,他们会很高兴。只要对他们的情绪有一点点认同,这些孩子就会重新振作起来,他们需要父母更多的同情和理解来认同他们内心的痛苦和纠结,他们通常需要更多的缓冲时间,急着让敏感型的孩子转化心情,只会让他更加郁闷,他的内心始终和他人不同。父母常犯的最大错误是尝试着鼓励这类孩子,当孩子烦躁或者情绪低落时告诉他们,不必烦躁是没有用的,正面的暗示会让他们走向另一个极端,变得更加消极。不要对他的转变归关注。
对于敏感性的孩子,父母要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愤怒伤感和恐惧,同时告诉孩子自己,非常理解他们的感受。
感觉强烈,思考深入,也更认真。
活跃型
活跃型的孩子,关心做事的流程细节和结果, 当他们对所做的事有明确的计划时就会主动去做,而且愿意配合。活跃型孩子需要父母为其做好规划,否则很容易脱离控制,开始反抗权威,他们总是想事先知道活动计划规划以及负责人是谁,他们知道活动计划后会变得更愿意支持和合作,要想最大程度的减少活跃性孩子的反抗最好要提前计划并制定好清楚的界限规则和指导。回流型的孩子喜欢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喜欢参加各种活动,他们总是希望自己是对的,这类型的孩子有机会成为卓越的领导者,他们尊重并且追随自信且有能力的人,父母必须要特别小心,不要犹豫不决,优柔寡断或者脆弱不堪,不要直接问孩子觉得什么最好,如果给了建议他们拒绝接受,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先认同再决定。让活跃型的孩子当领导,并且给他们明确的指示,可以充分发挥出他的能力,他们自然会更加愿意合作,他们精力充沛,长时间坐在那不动,会让他感到郁闷,他们需要做事,而且常常不加思考的立刻行动,结果很容易惹上麻烦。
对活跃型的孩子,父母需要注意引导他们说出这几种感受,但更重要的是认可孩子在做或者想要做的事情。
对于活跃型的孩子要注重行动的细节描述。
意志坚强,喜欢冒险,希望成为关注的焦点。
假设性成交,你假设顾客同意了你的建议,于是开始探讨购买的最终细节。
孩子学会了如何快乐的生活,等他们长到十几岁时才能做好全力工作的准备,如果孩子从小就被迫做一些工作,却从中找不到乐趣,那他们就永远学不会在工作中寻找快乐,到了十几岁时他们可能会抵制工作或者努力做事,却感到苦不堪言。
7岁之前没有逻辑思维能力,13岁后抽象思维才开始形成。
反应型
对反应型的孩子可以试着说我知道你现在就想要什么,而我不给你,所以你很生气,我们去那儿给你包起来晚饭后再吃,今晚我们要吃土豆,你来看看这些土豆。
对于反应型的孩子要注重感官细节的描述。比如颜色。
聪明活泼需要更多刺激,他们讨厌一成不变。
给孩子大量刺激,可以满足这种特别的需求,反应型的孩子需要更多多样性的活动,露营,参加博物馆,逛公园,购物体操,滑雪,看电影,看电视,看录像,看书,散步,游泳,荡秋千,所有这些活动都能刺激孩子,如果他们没有获得各种各样的刺激,就会很容易沉迷于录像或者电视节目中从而变得内心忧虑。
接受型
对于接受型的孩子,可以告诉孩子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孩子体会到生活的规律后,就能放弃反抗。
对于接受型的孩子描述奖励时要更加注意事情的节奏和对时间的把握。
举止得体,乐意合作他们的尊重只适当拒绝变化。
给反应型和敏感型的孩子讲故事效果更好,他们听故事时会在心里构建内心的图像,这样就能形成更强烈的自我认知和创造力,并会很自然的在生活中更关注现象发生的原因,给太多电视或者电影不利于对孩子创造内心图像,没什么好处。
当你开始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孩子会很愿意接受,因为这会营造友好的氛围,对方会乐意合作,因为在你的故事中可以看得见各种色彩和物体,孩子自然会放弃反抗,融入到与你的友好关系中,愿意与你合作了。
倾听和理解是减少孩子反抗并让他们合作的最重要的技巧,当孩子不肯合作时,表明他们想要些东西,但没得到父母,要倾听,理解孩子需求,为得到满足时的心情,这通常就能最大程度减少他们的反抗。
他们反抗背后的感觉,首先是生气,接着是伤心,最后是害怕。
人生的成功不是因为守规矩,而是因为能够独立思考并倾听自己内心的愿望,这种天然的能力,首先是通过加强孩子的合作愿望来培养的。
溺爱型的养育靠取悦和安抚孩子来避免和孩子对抗,当孩子反抗父母时,父母显得不知所措,溺爱型,父母没有建立起自己作为主导者的权威,仅仅向孩子传达了说“不,没关系”的信息。
9岁之前孩子不需要选择太多,选择只会迫使孩子过早成熟,直接问一个小孩子,他想要什么会给他带来压力,同时也会削弱父母的控制力。
对于9岁以上包括9岁的孩子可以直接问他们的感受,需要或者期望孩子到了十二三岁父母就可以询问他们的想法了,青春期的孩子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发育,他们有能力自己做决定了,与孩子沟通时要考虑到沟通方式是否适合他的年龄。
很多研究表明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人生往往更加成功,其实看看你周围就会发现那些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的人往往最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只有感觉到自己的需求来之不易时,他们才能珍惜所拥有的反抗,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需求,而不是执着于想要的东西。
不要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他什么,但你可以给予他真正需要的,否则孩子的反抗就会不断的升级,你和孩子都会感到很痛苦,孩子之所以反抗是因为他们需要被关注,需要被倾听,需要被关心,需要被爱护,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和倾听越多,孩子对自己就越了解。
用惩罚来削弱孩子的意志,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要想放弃惩罚又很难,因为这种方法在短期内很有效,惩罚虽然不好,但不惩罚孩子会被宠坏,会变得任性刁钻,难以管教。
第2个导致孩子行为偏差的原因是父母处理孩子犯错的方式,如果父母总是把焦点放在孩子的错误行为上,孩子就会不断犯错,惩罚往往会使孩子产生更多消极行为。对于孩子值得奖励的行为给予鼓励,是指把焦点放在孩子正面的表现上惩罚孩子,就是把焦点放在孩子所犯的错误上,并会强化你固有的观念,他们的问题需要你的改造,你关注哪种行为,哪种行为就会增多。
从根本上说,奖励需要一定的逻辑性相关性和合理性。
支持自然后果的人会说,这正是使他知道忘了东西的严重后果的恰当时机,这样以后他就记住了,的确以后他会害怕忘记什么东西,但让他害怕真的不是最好的激励手段,也可以无需害怕就记着带东西正面养育,不需要用害怕来让孩子记住成功的经验,同样能让孩子知道以后要小心谨慎。
了解行为的正面结果是最好的激励方式,没有必要让孩子在意识到行为后果时感到害怕。只要孩子内心的需求得到了基本的满足,他们就不会执着于得到想要的外在的东西,当他们意识到需要父母的爱的支持时,他们就会更加体谅更加合作,而不会想要这想要那也不会只想着我有什么好处,通常来说,只有在孩子感觉不到内心真正的需要时,才会想要更多外在的东西。
父母拥有的最大权利就是教育孩子,而孩子也天生希望让父母高兴并与父母合作。在使用命令之前,我们可用之前探讨过的激励孩子的那些技巧,第1步是请求合作不要强求,如果孩子拒绝了,第2步就是开始倾听和理解他们,如果青青还不起作用,就用奖励来激励他们,这是第3部,如果奖励也没有效果,就可以运用第4步维护你的主导权,并命令他们做事,当前三个步骤都支付不了,你的孩子无法让他们合作时,你就必须向将军命令军队办下达命令。当你用命令的语气说话时,就必须保持强硬的态度,说话时带情绪给出理由或解释争论,责备,威胁只会削弱你天然的权威。
不能忽略前三个步骤,直接命令孩子,这样效果不会太好。
第1步请求(不要命令)
第2步倾听和引导(不要长篇大论的说教)
第3部奖励(不要惩罚)
第4部命令(不要解释或生气)
正面养育的5个技巧可以概括为。
1.为了让孩子合作请求,而不是命令。
2.减少孩子的反抗,使之最小化,采用沟通倾听及培养的方式。
3.想激励孩子要奖励,不要惩罚。
4.想维护你的主导地位,要命令不要强求。
5.想保持控制力,就要让孩子暂停,不要责打他。
9岁前的孩子需要较多的关心,较少的信任,9岁之后孩子会很自然的开始脱离父母,并变的更加独立。
关心一个男孩就要用成功和奖励来激励他,他需要获得明确的信息,他能够并且的确做到了,让父母感到幸福。当他成功的做到这点,而且父母对他表示赞赏的时候,他就会感受到激励,反之他们会变得冷漠。对正确行为的正面奖励就是明确的信号,他成功了。
帮助一个女孩会让她觉得自己很特别并且有被照顾的感觉,但对男孩子而言呢,可能是侮辱帮助,男孩子可能相当于暗示,我不相信你能够完成这件事。有时候你对男孩最大的关心就是给他空间让他自己去做,即使他可能失败也要相信他能够从中学习更多得到更多,切记如果失败了千万不要对他说,我早就警告过你了。
所以女人需要记住的是,就像男人不需要再修理一样,孩子也不需要被纠正。太多的纠错让女孩觉得没有安全感,太多的建议让男孩拒绝倾听。男孩会因为压力变得更加专注,女孩子则会需要更多的交谈。
如果十几岁的孩子感觉在家里不被接纳,他们就会去寻求被同龄人所接纳。
也就是说只要我们运用正面养育的沟通,交流技巧以及原则,不管孩子多大沟通之门都能随时开启。
了解每种性格的差异,可以帮助父母轻易的分辨孩子的性格特征,进而明白孩子到底需要什么。
9岁以下的孩子无法区分,我做了一件不好的事情和我不好之间有什么差别,这些孩子还不能进行逻辑思考。
9岁之前的孩子没有自律能力,因为他们还不能进行逻辑思考,只能模仿。
不要用羞辱或者惩罚来纠正孩子的行为,要运用正面养育的5个新技巧,不要抓住孩子的错误不放,更重要的是给出解决办法。
当孩子意识到他只需要清理一下花瓶的碎片,而不会有更大的惩罚,更不会失去父母的爱,那么他以后就敢于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负责。
当孩子犯错时,与其让孩子讨厌自己,不如教导孩子如何在错误中学习,如何负责任地纠正自己的错误,有些父母也不愿意惩罚孩子或让孩子为错误付出代价,但他们担心孩子因此学不会承担责任。
奔跑者可能只需告诉他一次就行了,跳跃者则需要更多,步行者每要求一次就会进步一点,但还是需要多次重复要求,理解并接受孩子的独特学习曲线非常重要,这种爱的支持必不可少。
教孩子弥补错误的最佳方法就是从错中学如果你的儿子跟小朋友摔跤时弄伤了对方,他就拉着你儿子的手,把他带到受伤的小朋友身边,说抱歉,我们来处理一下吧。
告诉孩子,即使生活中出了错误或者发生了不好的事情,总是有机会弥补的。
父母没有惩罚孩子,只是调整了规定和原则。
当孩子觉得犯错误不安全时,他会浪费很多时间精力和口舌来为自己辩护,解释事情为什么会发生,他如何导致了其他一连串的事情,只要让孩子觉得犯错误是安全的孩子和父母所经受的所有这些苦恼的事情就可以解决。
当我们让别人为自己的问题负责时,我们就失去了治愈伤口,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的机会,也失去了在生活中继续前进以实现目标的力量。
这些想法如今显然已经过时,并受到大多数人的诟病,但确实有那么一阵子,这是唯一有效的手段,就是家长坚信如果不惩罚犯错的孩子,孩子就不能从错误中得到教训。
当你意识到你的方法伤害了孩子时,不要自责,要想原谅孩子一样原谅自己。
学会处理消极情绪的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接受他。
小孩子都有表达并交流他们的消极情绪的需要。
有时候你只需要静观其变,而不是帮孩子解决问题,当孩子生气,难过失望或者着急的时候,好的方法不是要告诉他们如何让心情好一点,而是什么都不做,只是用5秒钟去试着感受孩子的感受。
我们自己必须先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然后才能帮助孩子处理他们的情绪。作为父母,我们要防止自己把不安的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就需要花时间来应付压力,处理一些尚未解决的情绪问题。
孩子如同海绵,如果你内心满是爱和同情,孩子就会吸收你的爱来治疗他们自己的创伤和烦恼,同样孩子也会吸收你内心的焦虑,抑郁,愤怒,悲伤,恐惧,混乱,怨恨或者沮丧的消极情绪,他们会表达你的消极情绪并表现出来。
请孩子学习两个重要的技能延迟满足和自我克制。
要给孩子机会去调整自己的欲望并接受生活的限制,这样孩子才会更加珍惜眼前已经拥有的一切。
无论是内心的还是外在的成功,其秘诀就是珍惜眼前的所有,并且要求更多。
对男孩子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小心翼翼的询问他们事情的细节,不要提供任何建议或者帮助,太多的同情也会使他们不再谈论所发生的事情。
当你给了孩子某一样东西,而他们因为你给的不够,而进一步要求使这表明你给的太多了。
你要先给自己时间去生活,然后才能给孩子最需要的爱和支持。
一个成年人要运用各种内在的能力,才有可能在生活中获得成功,这些能力包括爱,智慧,力量,信心,正直,道德,创造力,智力,耐心和尊重等等,这些能力加起来就是一个人独到的见解和认识。
作为健康成长的一部分,孩子们有时候需要体验到他们并不能要什么就有什么,这样也能帮助他们认识到内心的快乐。
外在世界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时,孩子们会回过头来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当他们感觉到自己需要爱时,他们会突然觉察到,就算有些东西想要却得不到,自己也依然可以幸福。他们不必非得拥有想要的每一样东西。孩子就是这样学会延迟满足的。
孩子还经常想要得到父母更多的时间和关注。父母得知道,允许孩子要求更多意味着他们会一直如此。他们需要教给孩子的是,即使不能马上得到想要的东西,也要保持快乐的心情。
这就是延迟满足,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学会处理消极情绪如此重要。如果孩子要求更多,却得不到满足,他就会生气。父母要注意,不要总是试图通过让孩子高兴起来去解决他们的问题。孩子就像破茧而面的小蝴蝶,需要靠挣扎来加强翅膀的力量,然后才学会飞翔。
要想生活得开心,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就是延迟满足。学会要求更多,同时珍惜已经拥有的一切,这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每当你的孩子因为得不到他们想要的东西而生气时,这种平衡的力量会增强一点儿。通过帮助孩子感觉到消极情绪并使其释放,即使生活不完美,不像他们所希望的那样,孩子还是可以一次次体会到幸福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