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需要处理的是感觉,核心是要交流、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
每个人不同的生命体验就形成了不同的三观。同一件事,不同的人看来就可能有不同的认识,产生不同的观点,这个没有对错只有不同。相信在他的世界里他一定是对的!
理解对方,要学会放下 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尝试着从对方的角度看! 发生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感受。不用用尽全力的去揣测“真正的原因”。
常见错误的反应:
1、揣测。我也经常犯这个毛病,特别是对儿子和老公,我会根据他的表现揣测他下一步会做些什么,儿子说“班里的孩子们都很幼稚,不喜欢这一群小屁孩”。我马上就想“他的学校人际关系不好”,我应该怎么做呢?要理解他此刻的感受“他有些孤独,他希望自己遇到能合得来的朋友”,可是我没有看到。我们的常常能推测出他会说什么或做什么,但是根本不会了解他说这些话时的感受。比如看见领导黑着脸,推测出他刚刚发生了什么事,但是很少会想到领导的心情是什么!从关心对方的感受开始,不揣测!
2、评价 。评价是阻断交流的最常见的原因。急于评价的人着眼点也是解决问题,而不是交流感受。我经常指责评价孩子“你这样做不对”,在不经意间破坏了交流的机会,也阻断了我们的关系。回忆起我的一位同学,我和她每说起我的做法,她基本上都会说“咦,你这样做就不行”,加上她的表情,我瞬间感觉自己好笨好没有力量,所以后来不怎么想接近她。以前没有仔细想过这个问题,现在回想一下评价对一个人的伤害有多大,对待老妈,她在我身边唠叨几句我就会说“你这样说不对”,我瞬间成了一名法官,仿佛自己说的都对似的,对照一下自己的感受,想想妈妈当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她或许会觉得自己的女儿看不起她,嫌弃她,对她的伤害会更大。请不要轻易评价。
3、出主意。对方一说到问题,我们就急着去出主意,提建议,忙着解决问题。其实对方多数是为了借“问题”宣泄情绪,倒苦水,根本不需要我们的建议。 特别是孩子在跟我们陈述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关注的可能就是问题本身而没有关注到孩子的感受。孩子说他和谁打架了,我们随口就会说“怎么了,谁欺负你了,你为什么不还手,你应该怎么怎么做……”,却没有关注到孩子此时内心的感受,是委屈、害怕还是愤怒?如果说“孩子,发生了这样的事,你一定很生气吧,来,跟妈妈说一说!”如果这样做,你看到了孩子的感受,他会感受到来自家长的爱!其实问题不是问题,有人聆听便可以疗愈!不要帮着出主意,而且要相信每个人都是他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