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雪琴
2016年年底,在一场颁奖典礼上,相声演员郭德纲,逗年仅5岁的安吉:你是我儿子。
结果,郭德纲遭到网友的集体喊话:开玩笑过了!给安吉道歉。
一个相声演员,表演过程中怎么逗,都是表演需要。
但面对一个孩子,旁边还有父母,以及台下万千观众的瞩目,说出这些话,已经不是逗,而是对孩子及其父母极大的不尊重。
网友的一致的喊话,至少证明了大家对孩子尊重的意识,越来越普及了。
日常生活中,稍加留意会发现,这种逗孩子的情形,还是非常普遍。
上周末,我身边就发生了一件这样的事。
我陪闺蜜家一岁半的小姑娘,在家楼下的广场玩。小姑娘东窜西窜,玩一会儿,会回头看看,看到我安心一笑,继续探索。我也就跟在身后,保证她回头能看到我。
这时,迎面走来一个奶奶。小姑娘的奶奶带她下来玩时,经常跟这个奶奶见面。
这位奶奶看到小姑娘,便边伸手边大声说:“来!奶奶抱抱!”
但奶奶声音未落,小姑娘就撒腿朝我这儿往回跑。
可她没跑过这个奶奶,结果奶奶不顾小姑娘哭着扭动的身体,一把抱住。
小姑娘大声哭起来。
我伸手想抱过来孩子,并解释:“哎呀!小姑娘刚睡醒,现在不想奶奶抱哦!”
结果,那个奶奶抱住不松手,理直气壮地说:“怎么了?天天跟奶奶见面,还不让我抱?”
我的天!这是神马逻辑?难道我每天跟保安见面几次,就要跟亲人一样亲?
我也不多说,直接更用力抢过孩子。
当闺蜜的女儿躲进我怀里之后,那个奶奶竟然还伸手过来抢!
孩子害怕地紧紧抱住我,那一瞬间,我真心厌恶这个跟其他大人聊起天来满面春风的人。
爱逗孩子的大人,大都只顾自己开心,不管孩子乐不乐意。
一些父母看到孩子,被一些人强抱、强吻、逗趣, 不好意思阻止。总觉得:毕竟人家也是表达对孩子的喜欢嘛!
但那些大人,真的是喜欢孩子吗?
绝对不是。
那些不顾孩子感受,强行做孩子不情愿行为的大人,那一瞬间满足的是自己想象:
既然我都跟你这么熟了,你肯定让我抱!
你竟然拒绝?太尴尬了!
怎么办?强硬执行!
反正孩子这么小,反抗不了!
孩子的心,清澈明亮,他们能敏锐感受到:谁真的尊重我、对我好,谁对我不尊重、伤害我。
我陪小朋友玩,他们愿意聊天就跟他们聊,他们要自己玩,我就在旁边看。
我并没有跟他们太多互动,但孩子感受到尊重、接纳,即便几个月见一次,但每一次都能很快熟悉和信任。
那个奶奶,每天都跟孩子见面,但大都以这种“强硬”的方式互动,孩子自然见了她就想跑开。
一个妈妈提到儿子小时候的一件事。
爸爸叠衣服叠到儿子的校服,就拿起来问儿子:这是谁的衣服呀?是不是你妈妈的呀?
结果儿子看都不看,不理爸爸。
妈妈问他:爸爸跟你说话,你怎么不理呀?
儿子说:爸爸太蠢了,明明就是我的衣服,还问我是谁的。我懒得理他。
爸爸想逗一下孩子,或者想跟孩子套下近乎,但用错方式了。这种明显小看人的提问,只会被聪慧的孩子识破。
如果不知道跟孩子聊什么,静静待着是更好的选择。
下面的情形,是否也很熟悉?
妈妈要生二胎了,有人告诉老大:你妈妈要生弟弟妹妹喽!不爱你了!
孩子还分不清真实和虚幻,大人就逗:你不是妈妈生的,是垃圾桶捡来的!
孩子大哭,大人不爽,就吓唬:再哭,警察叔叔就把你抓走!
还有一些人,总喜欢“考验”孩子爱不爱自己
才一两岁的孩子,正投入的吃着东西,大人故意抢过来:给我分享一下嘛!
孩子正处于第一个自我意识建立阶段,认为什么都是“我的”,东西无辜被抢,自然大哭起来。
家长悻悻地把东西还给孩子后,不忘叹气:小气!不懂感恩!
……
郭德纲逗安吉事件发生后,一位网友发帖剖析了这类人行为背后的心理,我非常认同:
这种恶意,就是故意让一个比自己无助、比自己弱势的个体发窘、困惑、不知所措,然后从中寻找到一种优越感,寻找到一种能摆布别人的快感。
这种快感就像猫摆弄一只老鼠,唯一的区别就是到了最后,大人不会吃了孩子,而是拍拍眼泪汪汪的小孩:这孩子真不识逗。
“逗”这个字本身,就流露出了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
为什么逗小孩?
为什么不去逗自己单位的书记?
为什么不去逗胡同里头的流氓?
就是因为小孩拿他没办法!他可以很容易地让一个孩子满脸通红,很容易就让一个小孩囧态百出,从而感觉到一种能够摆布其他生命的优越感。
那些不懂尊重孩子,喜欢以逗孩子为乐的大人,往往自己成长中,得到的尊重比较缺乏。
他们幼年时,可能就是这样被逗大的;
他们可能没有体验过,一个身心都比自己高大的人,蹲下来平等跟自己对话是怎样的体验。
但,这并不能成为去逗孩子的理由。
如果你也曾逗过孩子,从现在开始,告诉自己:学会尊重一个孩子,才能真正地尊重自己。
如果你的孩子被其他人逗,出现哭闹、不情愿,请立马制止:对不起,请不要这样逗我的孩子。
同时,在家庭里,也注意尊重孩子的感觉、少逗孩子玩儿。
注意:陪孩子玩耍和逗孩子,是两码事。
同时,家庭成员之间,多给孩子示范正向的做法。
例如,爸爸妈妈意见不合,妈妈情绪急了。
妈妈觉察到之后,可以表达:刚刚我着急了,我不该逼着爸爸同意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孩子就学会:每个人都有尊重自己感觉的权利。
例如,奶奶怕孩子冷,一定要孩子多穿一件外套,但孩子不想穿。
妈妈可以做一个示范:宝贝现在不冷,就先不穿,先装在书包里,冷得时候再穿吧!
孩子就学会:接受他人的好意的同时,也要尊重自己的需要。
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
也没有无风无浪的环境。
孩子成长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挑战。
父母需要懂得尊重和保护孩子的感觉,并且身体力行示范:如何表达拒绝、如何保护自己、如何应对不被尊重,这些风风浪浪,会转化成孩子成长的资源。
风浪能转为资源的前提是:孩子充满自信和勇气。
孩子的自信和勇气,则来源于:懂得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