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文|三号老钮
如果你的孩子在聚会中不爱说话,千万不要因此责骂他。
女儿一度被老公家里的亲戚贴上“内向”“不爱讲话”的标签,老公因此还跟我大吵一架,说我没有教好孩子。
现在,女儿独自在杭州画室学习。昨天她对我说,她寝室的同学说她是“社交达人”。
她是怎么从“内向”变成“社交达人”的?
其实,她没有改变,只是所处的环境不一样,别人对她的要求也不一样。
我在《高敏感是种天赋》一书中读到,对于高敏感的人来说,舒适和有安全感的环境会让他们感到快乐,在社交活动中就会比较积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外向”。
相反的,不熟悉和不能感到舒适的环境,就会让他们难以忍受,从而表现得不那么积极,就成了“内向”的人。
书中说,我们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高敏感者。
你是高敏感者吗?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在嘈杂的环境里你会感到烦躁,浑身难受或者是有陌生人在的场合就很尴尬,不知道该说什么。
我们在与老公家里的亲戚聚会的时候,环境很难说是舒适的。对我来说都是这样的,别说女儿的感觉了。
第一点,老公的几个表妹住在一个小区,她们天天见面,她们的几个孩子之间也非常熟悉。老公的两个表哥是兄弟俩,他们的孩子也是天天见面的。
我们跟他们一年才能见到一次,完全不熟悉。
老公家里的亲戚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嗓门都特别大,你想想看,二十几个人都是大嗓门,环境得嘈杂成什么样。
高敏感的人对声音的耐受度非常低
平时对别人可能根本没有影响的声音都会让他们感到不舒服,更别提二十几个人一起大声说话了。
在这样的环境里,要让一个高敏感的孩子主动与别人交流,很困难。
所以跟老公家亲戚吃饭的时候,女儿都是静静坐在一个角落,有人来了我就提醒她打招呼。
你们知道,大嗓门的人通常听力不太好,饭店包间里那么多人大声说话,女儿正常音量的声音他们就听不清了,女儿得喊好几遍,他们才能听清。
你可能也有这种经历,越是不想说话,越是让你说话,就会很累。
老公生气地对女儿说:“你下次必须……”
女儿被贴上“内向”“不爱说话”的标签,我也有点焦虑,不过我什么都没做。
要说我做了什么的话,就是给她建议,告诉她可以怎么做。
没想到在画室,她靠自己走出了自己的友谊之路。
女儿的寝室连她在内六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都是学画的,每天安安静静,没有人大声说话。
她们年龄相仿,一起生活了几天也就熟悉了。
头一天女儿向我哭诉没有朋友,我告诉她,可能那几个小姑娘都是想主动跟其他人说话,却又不好意思。
因为毕竟我自己也是从那个时候过来的,大概能体会到她们的感受。她们想要伸出友谊的触角,却又有点害羞。
我鼓励女儿主动找机会与她们交流,十几岁的孩子可能共同的话题就是吐槽父母。
我说,去跟她们吐槽妈妈。
女儿说,她上课的时候主动把工具借给旁边的同学,同学没有范画书,她就把自己的借给人家看。
她还主动邀另一个小姑娘去便利店,一起去食堂。那个小姑娘说她是“社交达人”,她告诉我这件事的时候,我能感受到她的快乐和骄傲,我说她做得很好,自己主动去交朋友。
父母在面对孩子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时,要去分析原因,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感觉去判断孩子的行为对与错。
我老公为什么跟我吵架,因为女儿在他的家庭聚会上表现不好,让他没有面子。
他想让女儿像他那样或者说像别的外向的孩子那样,到哪都跟别人打成一片。女儿的表现与他的期望不符合,他就急躁。
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父母都是像我老公那样的。
老是想按照自己的想法要求孩子,当孩子不能达到他们的要求时,他们不去想一想孩子做的为什么与他们要求的不一样,不会去体会孩子内心的想法。
人并不都是一样的,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特点,就算面对同一件事,每个人的感受也不同。作为父母,对孩子严格要求与感受孩子的内心并不矛盾。
面对孩子面临的问题,你可以什么都不做
孩子的做法可能有时候与我们设想的不一样,我们除了责骂他们,要求他们必须那样做之外,还可以告诉他们可以怎么做。
“你可以去……”与“你必须去”这两种说法看起来差不多,但是对孩子来说有很大的区别。一个是命令,一个是建议和鼓励。
你是希望别人命令你,还是得到建议和鼓励呢?
或者你也可以干脆什么都不做,只是静静地听孩子说自己的感受。
给孩子一点空间,让他们自己成长,你会像我一样收获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