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根本来说,人的动力只有一个就是安全感。只是人们在周围环境和具体经历的影响下平衡安全感的方法不尽相同。大体可以分为两大方向,一个是从周围身边的人事物进行寄托,一个是想彻底了解真相,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求知欲。寄托者是大多数,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被寄托的对象,有的会庸俗一些,一个电视剧或者一个不相干的人都会成为寄托的救命稻草。有的会高雅一点,让自己的不安在美的体验中得到释放和解脱。
然而这只有程度上的区别,没有实质的区别。真正能长久的动力来自于发自内心深处的恐惧所驱动的求知欲。被求知欲驱动的人,会真切地体验到现实,除了清楚感,他什么也不相信。大多数人不会有追问的习惯,并且往往认为过于认真地追问会显得让人难堪,所以人们又会增加伪装来保护自己,用各种文饰来掩盖自己的好奇心,直到有一天忘了是什么在驱动自己,并且忘了想要想一想是什么驱动自己的这个念头。人们在习惯了和看起来像的生活里早已经缴械投降。不再愿意多动一点点的脑筋。
很多善于思考的人,寄托于以思考来维持自己平衡的人就属于求知欲所驱动者,他们往往从外表看起来就像所谓较真的人。因为他们经常怀疑一切,包括他们自己。而思考往往是从怀疑开始的,他们常常会自问:真的像看起来这样吗?有没有其他可能呢?为什么会是看起来这样的呢?追问之下,就会让自己的脑子不停转起来,而这种状态才能让他感到平衡。如果失去对环境和信息的敏感,那就如同行尸走肉。这种思考未必会有一个满意的结果,可是会让人非常充实。
那些经过较真而取得成就的人,人们称之为智者,而没有成功的被成为艮。所以区别在于最后的运气往哪里走。但是从感觉体验上来说,思考之乐要比美和庸俗有趣得多。庸俗是即生即灭的,人们哈哈一乐,回头就忘了刚才是什么原因使人发笑。美总给人无限的遗憾,伤感往往多于享受。而思考才能让人有和命运并驾齐驱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