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1:东开背经21:显见不动,叙众望示,辨定客尘
标题2:修佛不成菩提,皆由客尘烦恼所误,长老憍陈那解释何为“客尘”
要背诵的这段经文如下: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 “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 ;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 ,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佛言:如是!
注音:犹冀jì如来,舒兜dōu罗绵网相光手,诲huì敕chì阿难,不成菩pú提,时憍jiāo陈那,譬pì如行客,俶chù装前途,不遑huáng安住,自无攸yōu往,又如新霁jì,清旸yáng升天,澄chéng寂名空。
今天背经的节奏似乎有了点好转,虽然没达到理想的状态,毕竟还是在一点一点进步。腿脚相对来说比以前柔软了,身板没有原来那么僵硬了。除了背诵经文和躺下睡觉,就基本没有其他的活动,有可能参加其他活动还是会影响背诵经文,剩下的事情就是做菜和吃饭了。今天吃昨天剩下的白菜,再放点新的白菜,于是就有了下面这首炒白菜的文字,诗也不算是诗,歌也不算是歌,当做无聊生活中的一点乐趣吧。
饿了买颗大白菜,大白菜应该怎么炒?
加点酱油变了色,白白菜变成黑白菜。
白白菜炒黑白菜,炒来炒去还是白菜。
昨天白菜今天炒,两天的白菜都吃了。
现在回到经文上,这段“显见不动”中的“客尘”之义,同样给人提升信心,仿佛在泥沼中可以拉人一把。即便不能将“前尘虚妄相想”或者“色香味触,诸尘事业”一抛脑后,又或者妄用“思维体”为心,“即能推者,我将为心”,这些都不影响今天经文中的从“客尘烦恼”中解脱。经文的字面意思也容易理解,比喻得好,文字优美,背诵时不费力。
我想到了经历过处于负面情绪中,就感觉好像被那种让人非常不舒服的感觉包围,对未来看不到希望,陷入巨大的难过,好像做什么都不顶用。想一想“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 ;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烦恼就是旅客,终究要离开的,只有自己才是这间屋子的主人,总有办法将那些负面情绪都消散掉。不着急,最终都会变好的。先把心里稳住,就有行动力了,不至于做什么都提不起来劲头。如果情绪不好,再吃得少,不锻炼,身体就容易垮掉,容易生病。慢慢地有了自控力,有了行动力,甚至可以直接自己去感受负面情绪,在心理稳定的基础上尝试着自我对话,念经有非常好的缓解心理平衡的作用,实在不行就放下。
当然这些只是粗重的层面,还有微细的,“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
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空”的词语,当下自己想一想的话,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空气了,可是空气不过就像水一样只是介质而已。那么宇宙中的真空便是空了吗?“诸有智者,当以譬喻,而得开悟”,一旦接受了比喻,有许多道理就容易理解了。人与空气仿佛鱼儿与水,人离不开空气,鱼儿离不开水,那么光能不能离开真空呢?真空好像也没有那么空啊?一直想到黑洞就想不出来了,“直心即道场”,要做到直心,穷尽我自己的思维即可,不用把世间的知识都学会。我又想,是不是在我思维的尽头就是碰到空呢?这样想的话,我是不是就落入了边见啊?就想歪了。
那么经文里怎么说呢?“如是思惟 ,澄寂名空,摇动名尘;”这么来看,此处的“空”和“尘”是一组相应的概念,讲义中有一段解释如下:
更有二义当知:一、此客尘之喻,有通、有别。别者,如陈那所析,以见惑分别不住,取喻如客,去之犹易,以思惑任运摇动,取喻如尘,拂之实难;通者,实则烦恼、所知二障,分别、俱生二惑,随境生灭,非真常性,皆为客义;以此二障二惑,而能染污妙明,扰乱性空,皆为尘义。二、本科显见不动,以客、尘皆喻动义,主、空皆显不动义。佛问客、尘,即密答阿难,寂常心性之求。以客乃不住,喻身境识心;而主人自无所去,喻心性常住之义。以尘乃摇动,亦喻身境识心;而虚空寂然不动,喻心性澄寂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