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独立异常重要,如果一个人没有独立的人格他就有可能成为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蛮横者或成为一个压抑自己讨好别人的老好人,而这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而独立人格的核心就是发展出一个真实自体。真实自体是相对于虚假自体而言的,是英国心理学家温尼克特提出的概念。
温尼克特认为在早期的母婴关系中,如果母亲能基本满足孩子的需求,按照孩子的需求去喂养,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要,他就会发展出真实的自我,反之如果母亲(抚养者)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要求孩子去顺应自己,那么孩子就会压抑真实的自我,发展出虚假自体。
那我们再看看现实生活中,我们抚养孩子、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目的,动辄就是让孩子听话,因为这样最保险,最省事。
但这个让孩子听话并不是引导他,通过心平气和的沟通让他知道规则,什么时候,可以自己说了算,什么时候需要遵守规则,而是通过父母的权威进行压制,“你要听话、你要懂事”。
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孩子就会失去真实自我的表达,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更严重的情况下,会变得敏感,看人脸色。
我有个来访者,是某上市公司的员工,她找我咨询时,描述自己的状况时是这样说的:参加工作3年了,感觉越来越压抑,很累,刚开始以为自己是新员工不适应,可是过了这么久了,新来的员工一茬一茬,自己还像一个新人一样,被人使来使去。
通过详细了解,我知道了她就是公司里典型的老好人,结果上级分配多余的任务给她,新来的员工也认为她好说话,打着请教、帮忙的幌子把一些工作推到她手里。
她也怕别人不高兴,怕引起冲突,就忍下了,忍下是需要说服自己的,这个过程被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称为“自我攻击”,即把反对外在的矛头指向自己。
比如,她会这样说服自己:你就不能大气一点吗?多做一些又不会失去什么,再说老板让你做的多,那证明在他心中你能力强,至于新来的员工不会,你也是过来人,你帮他们一下不为过吧…。
弗洛伊德认为攻击性是一切生物最基本的生命力,没有了攻击性指向外就无法拓宽自己的生命维度,守护自己的心理边界,就会被侵犯。
与此同时攻击性不能指向外,就会转向内,指向内则会攻击自己,产生如内疚、自责等情绪,产生疲劳,压抑等。
生物的攻击性
我的这位来访者就是因为当老好人,长时间攻击自己,压抑自己,终于受不住了,才找我咨询。
我们一起梳理了她的成长经历,她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大家族,是她们那个小家庭的老大,生了她之后,爷爷奶奶一看是女孩,很不高兴,她的妈妈也认为都是因为她才让她在家族里没有地位,长时间抬不起头,所以从小她就需要严格听话、顺从,否则就会被打骂。
她4岁时,她妈妈生了个弟弟,弟弟被全家人甚是宠爱,此后她的一切都要让着弟弟,优先满足弟弟,果不其然,长大后的弟弟变得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从来不考虑别人,而她正好相反。
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一个是过度满足,一个是极度匮乏,这成了她们俩人格的关键词。共性是他们都没有发展出一个真实自我,我们在上文中解释了,在生命最初的时候基本满足孩子的需求,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平等沟通帮她们建立规则,这就会使得孩子建立真实自我。
最后总结一下,在孩子生命早期尽可能的基本满足孩子的需求,顺应孩子,因为每一个孩子生而不同,有着不同的气质,这里的气质是心理学术语,指性格当中的遗传部分,我们必须顺应这部分存在。
所以父母不要总是围绕着自己的意愿去抚养孩子,父母每一次的自以为是都会塑造和影响孩子的人格,等孩子稍微大一些的时候,差不多3岁左右的时候,就可以去引导,让孩子意识到规则,随着孩子言语能力的日益成熟,大人就可以通过沟通、交流,帮孩子认识规则,让他在有限的空间内自己说了算,总而言之,让孩子能自己说了算,认识到什么时候可以自己说了算,怎么样可以自己说了算。
这样他就会建立真实的自我,而真实的自我是他发展独立人格的必备条件。
为人父母,本就是一场修行,当你们迎接一个小生命来到你们的世界时,就要为他的生命早期负责,就很有必要,帮他形成一个独立的人格,因为一个独立的人格,会是他成长路上稳如磐石的底座,一个独立的人格,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