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记录,用微笑生活。
这是我的第19篇周记,4月1号到4月7号。
这周听了樊登读书会的《逆商》一书,有时间我还要好好听听。
不过,上周听过的《欲罢不能》还在我脑海里回放,我一直在思考书里面提到的上瘾原因。又去听了两遍,然后职业病发作,我想,学习有没有上瘾一说呢?我是不是可以学习一下,如何让学生对学习知识上瘾呢?
回顾一下上瘾的原因:诱人的目标、积极的反馈、毫不费力的进步、逐渐升级的挑战、未完成的紧张感、令人痴迷的社会互动。
1、诱人的目标
游戏总是设计成一个个关,让人闯关。闯完一个,很有成就感,吸引着人不断地去闯下一关。
我的课堂算不算是一个个的关呢?
初中地理知识点繁多,但比较浅显,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又比较紧密,尤其是区域地理。
我通常会设计成这样三步骤:
第一关:掌握基础知识
考察学生自主学习后,获取知识点的能力。这只需要学生认真阅读图文资料,从中找出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就可以。
这可以锻炼学生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且可以把中后段的学生基础打扎实点。
第二关:打造思维通道
基础知识过关后,就是对它们的运用了。地理要素之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掌握各要素的内在联系才是重点和难点。这部分的学习考察的是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我通过一两个综合性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对各要素进行综合思考,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关:构建知识系统
通过关键词思维导图式的板书,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系统。下课前,再对照板书上的关键词,回顾本节课的重点。
自我反思觉得,我在第一关做得不太好。原因是我总觉得书本上明摆着的东西太简单了,所以往往没给够时间让学生去预习,这样会导致一部分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跟不上课堂进度,就无法进行后续的思维训练。
第二关是我一直做得比较好的部分。所以我的课堂是很受男生喜爱的,因为多数男生爱思考问题。如果接下来地理会考甚至将来的中考都用广东卷,那么男生的优势会更加明显,因为现在地理考察纯记忆的知识越来越少了,越来越多地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三关是我这个学期进步最大的部分,我希望通过这部分引导学生将知识浓缩后,再在复习阶段自行扩展,这样可以极大地为他们减负。
昨天和一位朋友聊天,她说跟儿子说好了,如果期末考到多少分、多少名,就帮他买他一直想要的名牌鞋子。我建议她改一改说法。比如改成问儿子期末有没有定什么目标?当他说出目标后,再问他,最近有什么愿望想达成吗?那是他想了很久的一双鞋,如果他说出来了,就趁势告诉他,如果目标达成,妈妈可以助你达成这个愿望。
这样一改,就会把学习目标从令人不舒服的交易性质,变成了孩子自己的目标。而且妈妈还这么好,会“助”他达成。这个“助”,可以是家长“助”一部分钱,另一部分让孩子自己出,让他体会到,努力奋斗后,要自己奖励自己一番,自我奖励,这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呢!
你看,游戏中,都没有强迫玩家要达成什么目标,都是在玩家达成目标后,就出现奖励。这会让玩家感觉到,是自己定的目标,所以得到奖励后会非常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是激励他们不断地玩的重要因素。
2、积极的反馈
在游戏中,闯关成功之后,屏幕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反馈,一句话、一个图片、一种音乐等。这些反馈都会让你很开心。大家有没有见过游戏中出现“嗯,不错!但是不要骄傲哦!”、“别忘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等这样败兴的话?你不得不感叹,设计游戏的人一定学过心理学,他们绝不会让游戏中出现一些可能让游戏者不喜欢的话。即使是闯关失败,人家也会来一句鼓励的话,绝对不会打击你,最多说一句“很遗憾,游戏结束”“再来一次”。而这样的话会激发游戏者的斗志,让他们真的再来一次。
为什么小孩子上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时,课堂上总是把手举得高高的、争着抢着要发言?而现在的中学生越来越不喜欢在课堂上发言了?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可能就是积极性被打击掉了。因此,即使学生回答问题错了,我们老师如何肯定他们,也是值得好好研究的课题。
我们发了一个朋友圈后,是不是会期待别人的点赞或好评?如果总是有人点赞、好评,你是不是发朋友圈的动力就十足?连我们大人尚且如此需要肯定,何况是孩子呢?
3、毫不费力的进步
几乎所有的游戏在一开始都是非常容易过关的。例如《超级马里奥》、《挖金矿》都是任何人一拿到就会玩,而且前面几关都特别容易过,让小孩子的成就感爆棚。这种成就感能激励他们不断地冲击后面的难关。
现在小学生的题目难度让父母都做不出,那是正常现象。想想看,小小的孩子,带着满腹的好奇心走进课堂,结果一道道难题砸下来,这些难题可能连自己父母都不能解决。在连续打击下的孩子还能坚持着上学,已经是很了不起的孩子了。回到家又要被父母带着一个个辅导班学过去,孩子不厌学才怪!
看那些欧美国家的小孩子,绝大多数是自信满满、创意挺多的。据说他们的小学阶段学习的知识点比较浅、比较少,孩子回家少有家庭作业。只有上了初、高中,学习压力才大了许多,但这时候的孩子身心发展已远不同小学阶段。他们承受压力的能力也比小学大了许多。
4、逐渐升级的挑战
《俄罗斯方块》是我年轻时特别喜欢挑战的游戏,可以用痴迷来形容!玩过前面的关,就特别想去挑战后面难一点的关。
再来看我们的教育,小学难度大,已经把学生砸晕了。学习兴趣、自信心、好奇心都被磨得差不多了,到了初一,其实内容还是挺简单的,只要上课认真听听就能拿一个不错的分数。可是许多学生已经觉得自己不行了,有一点点听不懂就放弃了。像我们地理学科,是初一才开始的新科目,按理应该会好好学吧?但有些学生已经对学习这件事产生了恐惧与厌恶,所以学什么都没精神了。
不过,我每次教初一学生,总是会遇到一些其他语数英成绩很差,但是地理能考到优秀的男生,是的,主要是男生。因为小学没有地理科,所以他们没有被地理科打击的经历,因此对地理产生了兴趣,所以上课愿意听课,就很容易听懂,考试自然高分了。
5、未完成的紧张感
追剧时,往往在最紧张的时刻这一集就结束了。只要可以,几乎人人都想看看结果到底怎样了,因为人人都有好奇心。
如果我上课结束时,也能制造一些悬念,让学生期待一下下节课的内容,可能也能让学生更愿意主动去预习吧?或者课堂小结后,偶尔来一次本课知识小测,小测结果在下节课才公布,学生可能会在下课后讨论小测时遇到的问题,这样就会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巩固。
6、令人痴迷的社会互动
关于这一点,我想老师可以做到的比较好的就是,在学生的作业上写上温馨的、鼓励的、赞赏的语言,让学生期待与老师这样的互动,学生一定会爱上这一科目的。
如果我们老师也像游戏设计者研究玩家一样,去研究学生的心理,也许,我们可以让学生爱上学习。
生活处处皆学问啊!
同行们,我们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