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背馍上学的那些年(三)
文/刘献洛
那时候,是没有城乡公交车的。周日下午,我早早的吃过饭,背着父亲提前为我装好的馍布袋就步行出发了。
我先去姑姑家,把馍布袋藏在他们家的空柜里,然后再去学校上晚自习。
每当这时,我总是走柏油路,因为有时候能碰见骑自行车的熟人,或许还能顺路捎我一程。所以,我总是一路走一路张望,但大部分时候总是失望。
由于吃饭吃得早,下了晚自习已经是八九点了,肚子早已饿得咕咕叫了。回到二姑家,我知道“锅里没米”,所以就直奔长柜,翻出我的馍布袋,准备大块朵颐。
没想到,我一周的干粮,一下子少了三四个。“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我猜肯定是表哥表妹偷吃了我的馍,但我也不好意思声张。
三番五次,回家后,我就将此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安慰我说,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你住在他们家,也没掏钱,吃几个馍,也不算啥,走的时候给你馍袋子里多装几个就是了。
可是,表哥表妹却变本加厉了,看我带的越多,他们就越高兴,偷吃的也越多,往往一周还没有结束,我就没馍吃了。后来,在我的抗议下,二姑把他们教训了一顿,他们才稍微收敛了,但趁我不注意的时候,他们还是偷吃我的馍。
于是,在初一下学期,父亲便托人帮我在学校附近问了一间房。月租十块钱,七个人住一间房,大家都来自不同的地方。
我也开始给学校灶上报火了,先是从家里背十几斤蕃麦糁子,或者白面粉,到学校灶上换粮票。然后,在吃饭的时候,端着碗去食堂排队。有一次,我从灶上打回来一洋瓷碗蕃麦粥粥,不曾想,一出门,竟让同床的堂哥吃了,我心里不美气,却又不便发作。舍不得再去食堂打饭,于是就啃了一个冷馍,喝了一碗凉水。
“人穷志短”,目光短浅,其实我并不是一个特别大度的人,如果我那时候聪明点,经常请堂哥和他的同学吃饭、吃馍,兴许当我遇到事的时候,他们也会保护我。
那时候,每个人都会从家里背馍来当干粮,没有零食的日子里,馍也充当起了零食的功能。
大家带来的馍也是花样繁多,有花馍、花卷、支卷子、油层馍、菜包子、油包子等,但大多数都是切切蒸馍。因为切切蒸馍吃起来耐实,又耐放。
馍的颜色也都一律成了白色,因为到了“大地方”,“黑非洲”是断然拿不出手的。也从那时候起,磨面的时候,我父亲再也不那么“抠”了,一看面的颜色变了,立马结束磨面。
只是一个“外头人”,干家务总没女人那么仔细、讲究。父亲蒸的馍,总是没那么软,没那么脬,吃起来比较硬,冷了以后就像一块砖头。后来,我才注意到,父亲每次蒸馍的时候,都会特别留一块酵面,当作下一次蒸馍时酵子,有时这块酵子没有晒干,或者发了霉,就起不到发酵的作用了。而别人家都特别重视酵子,或干脆上集买现成的发酵粉,这样蒸出来的馍,又软又脬,再就上油泼辣子,简直就是人间美味啊!
可是,即使我搬了宿舍,我挂在墙上的馍,依旧时不时的被人偷吃。人多手杂,也揪不住凶手。
最令人气愤的是,同宿舍一个马姓同学,跟我同一个年级,但不同班,他的馍被人偷吃了,硬说是我偷了。后来,我们扫地的时候,发现床底下有一个风干的馍,沾满了灰,已经被老鼠咬的面目全非了。那个姓马的人高马大,整整比我高一头,在我发现有力的证据后,他还在我面前装装花花。有一天,我就忍不住了,终于爆发了我的小宇宙。我跟他扭作一团,谁也不甘示弱。幸亏堂哥和他同学回来,姓马的才把我放开了。我以为堂哥他们会替我出气,但是他却什么都没有做。我才知道,因为我太小气,他对我疏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