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0年,道光皇帝即将走完自己69年的人生,他早已把传位诏书写好,并放置在密匣中。临终之前,道光将8位大臣叫到身边,要求他们到时共同开启,拥立新君即位。但让道光没想到的是,8位大臣竟然都不敢接密匣,难道皇帝还没咽气,大臣们就不听指挥了?
事情还得从道光皇帝选择接班人说起。
道光即位的时候年龄比较大,因此很晚才开始考虑皇位继承人问题,他的儿子本就不多,当时有希望即位的,只有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䜣。但问题在于,道光皇帝生性优柔寡断,即便只是二选一,也让他苦恼了很长时间。
奕詝的母亲早逝,奕䜣的母亲静贵妃承担起抚养重任,兄弟俩虽说不是一个妈所生,却是一块长大的儿时玩伴。少年时代的奕詝和奕䜣关系不错,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奕詝无论是文学、骑射还是治国理政的见地,都不如奕䜣出色,这让本就有寄人篱下感觉的他,心里更加不安。
但奕詝有1个优势,他逝去的母亲是道光皇帝的第3任皇后,对于思想极其保守的道光皇帝来说,传位时首先考虑的显然是嫡子。静贵妃虽然长期统摄六宫事务,是道光晚期实际上的皇后,但由于清朝有祖制,不算死后追封,皇帝最多册立3位皇后,她始终无法登上最高位。
因此,从出身高贵程度来看,奕詝强于奕䜣,在皇位争夺战中占得先机。但道光所处的时代,清王朝日薄西山,内忧外患同时爆发,道光皇帝也很清楚,要想扭转颓势,必须选择一位才华出众的接班人,因此他打算考考2个儿子。
关于奕詝和奕䜣的夺嫡之争,史书上有很多小故事,这里举2个。
第1,道光皇帝带着奕詝和奕䜣打猎,奕䜣弓马骑射娴熟,这是他的拿手好戏,奕詝却不擅长舞刀弄剑。奕詝找到自己的老师杜受田icon,对方给出的计策,是让奕詝一只猎物都不要打。打猎结束后,奕䜣果然满载而归,奕詝却两手空空。
道光皇帝问怎么回事,奕詝回答:“儿臣本就不喜欢打打杀杀,更何况现在是动物繁衍的季节,我不忍心杀害它们。”道光听后很高兴,认为奕詝宅心仁厚,心里对他的好感增加了许多,奕䜣看起来赢了打猎,却输在仁慈和博爱上。
第2,道光皇帝考察奕詝和奕䜣对国家政事的看法,奕詝自知不如奕䜣,再次向杜受田求教。结果在策问的时候,奕䜣对答如流,对军国大事、经济民生问题都有独到见解。奕詝却没有回答问题,而是趴在道光皇帝身前痛哭流涕,表示自己宁愿永远陪着父皇,也不希望将来接班。
道光皇帝由此认为,奕詝孝顺恭谨,心地很善良,奕䜣有些时候却只顾名利,忽略了人伦亲情。当然,诸如此类的故事还要很多,总的来说,杜受田的策略用8个字来形容,就是“扬长避短、避其锋芒”。
奕詝的才干不及奕䜣,便不在这些领域和奕䜣正面交锋,而是号准了道光的脉,知道皇帝也是人,随着年纪一天天增长,他更需要儿子的孝敬和陪伴。即便奕詝的演技十分拙劣,但对于老眼昏花的道光来说,也能够带来极大的心灵慰藉。
就这样,道光皇帝的犹豫被一点点打消,在明知奕䜣更适合治国理政的情况下,还是选择了“品德操守”更高尚的奕詝作为接班人。道光帝身边的重臣亲眼看到过两位皇子争夺皇位的斗争,他们很清楚,无论拥立谁,都会得罪另一个人,干脆选择明哲保身。
因此才会发生文章开头,8位大臣不敢接传位密匣的事情,但道光帝并没有老糊涂,他很清楚自己选定接班人后,静贵妃就知晓了其中内容。为了保住自己儿子的地位,静贵妃多次私下和军机大臣沟通,要求他们不准接诏书。
为了确保奕詝顺利即位,道光帝用尽最后的力气,狠狠地拍了几下床板,怒斥道:“朕还没死,你们就不听话了?”8位大臣没有办法,只好接过密匣。不久之后,道光帝病逝,众大臣开启密匣,发现其中不仅写着奕詝皇位继承人的身份,还明确表示加封奕䜣为亲王。
传位遗诏同时写着两位皇子的名字,这在雍正确立秘密立储制度后还是头一回,也能从侧面看出,道光帝直到确立奕詝为接班人的时候,内心深处仍然在进行思想斗争,才会将奕䜣的名字也写进遗诏。
道光的想法很简单,他希望用这种方式告诉众人,兄弟俩都很优秀,奕詝登基为帝,奕䜣从旁辅佐,共保大清江山社稷。但道光皇帝显然过于天真,在权力面前,即便是同父同母亲兄弟也会不讲情面,更何况奕詝早就将奕䜣视为心腹大患,这也为两人后来反目成仇埋下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