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一个山西省偏远的农村,到如今离开家乡已近十几年。人年龄越大越爱回忆童年,我只要一说起童年,就会想起那时吃的主要食物---莜面。或者只要一吃莜面我就想起了我的童年,它俩总是如影随形结伴而来。
莜麦学名叫燕麦面。我们现在早餐经常吃的燕麦片就是莜麦,这是我长大之后才知道事情。莜麦很像小麦,几乎没什么区别,到现在我也不能准确的区分它们的外貌。
从我记事起,家里就几乎天天吃莜面。而白面很少吃到,只有逢过节或家里有客人时,妈妈才做白面,白面饺子,白面馒头,白面面条,烙糖饼等。我估计是被吃伤了还是因为天天见莜面的缘故。不喜欢吃莜面只想吃白面。只要是白面,妈妈做成什么我都爱吃,饭量也是平时的两倍。为了得到这样的殊荣,还我假装生了一次病。因为平时我总感觉妈妈对我几乎是不管不问,只顾着忙家里的活,只有我生病了她才会重视我。记得在四年级还是五年级时,我和老师请假一天假装说头疼还是肚子疼回了家,躺在炕上看电视。妈妈给我吃水果罐头,吃白面面条和荷包鸡蛋,还老过来摸摸我的额头。莜面是碰也不碰一下了,这在平时是不可能有的待遇,心里得到极大满足,生病了这一切就如愿实现了。当然装生病的缺点是不能太高兴和欢快,要时时表现出一种虚弱的样子来,也挺累人的。从那以后我再没假装过生病。
我们那里家家户户都种莜麦,但是莜麦从种到吃到嘴里其实很麻烦,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生三熟。小时候我一直不明白莜面每个工序都很麻烦,又不好吃,为什么妈妈每天要弄那么多,真是讨厌死了。
不管我爱不爱吃莜面,妈妈每天都要做莜面。尤其是中午,几乎每天中午都要蒸莜面。另外中午饭是一顿重要的饭,下地干活的人回来,都要好好吃几碗饭。而莜面是最抗饿最美味价廉的主食。我爱不爱吃都的吃,不吃饿啊,所以我看到现在很多孩子挑食,吃这个不吃那个,父母居然因为孩子的吃饭问题操心不已。以我看来,凡是不爱吃饭的孩子,饿他几顿,啥都爱吃了。物质如此丰富的今天没听说饿几顿饿出毛病了。吃是人的天性,孩子饿不饿饱没饱父母根本需要操心,越关注越有问题。
因为从小目睹妈妈每天做莜面,所以对于莜面的做法每个步骤都了熟于胸。我十几岁就会做莜面了,自己一人蒸两大笼莜面。暑假里经常为下地回来的父母和哥哥们做好了饭,那时妈妈很自豪,村里逢人就夸我能干,我生在农村,却没怎么下过地干活。但家里的各种常见饭菜都学会做了,从做饭层面上帮了妈妈不少忙。到现在虽然已经不再做莜面,但是其莜面的各个环节和做法依然如数家珍。
所以我介绍莜面从它的三生三熟说起。(不是三生三世)
第一熟,炒熟。从地里收回来脱去壳的莜麦是生的,需要用大铁锅把它炒熟了。在炒之前,还要用清水把莜麦先洗干净。妈妈用两个打铁盆,一个盆洗第一回,一个盆洗第二回。这个环节基本不用我帮什么忙,就是跑跑腿,递个东西啥的。洗好后放到一个大筛子里控水。到第二天大约水控的差不多了,程度是不滴水了但也不能让莜麦粒干了,就要上锅炒了。一袋一袋装好,背到有炒锅的人家院里。记得大炒锅是村里公用的。按到谁家就去谁家炒去。我家院子里也安过,就是垒一个临时灶台,上面放个大铁锅,下面可以烧柴火。对于炒莜麦工作,主要是大人完成,而我主要负责烧柴火。小孩因为挥舞不动炒莜麦的大铲子,会导致炒的莜麦不均匀。我曾经就为了逞能非要炒莜麦结果给糊了一锅,被妈妈骂半天。
可烧柴火不是什么好活,我需要一天坐在柴火堆里,这样一坐就是一天,上个厕所要跑着去。中午吃饭和大人一样也随便吃点东西凑合。不能和小朋友玩,还要目不转睛地盯着火炉,要持续不断的续柴火。火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更不能灭了,真是个技术活。更要命的是莜麦里面有一种很扎人的小毛毛,飞到脖子里很痒很痒,来回炒时到处飞,在太阳下可以看见金光闪闪的小毛毛。所以炒莜麦时每个人头上和脖子里都要带着头巾围脖啥的不敢摘下来。每次炒莜麦都要炒好几天,也不知一共要炒多少锅才能结束。因为这是下一年的主要口粮,制作过程麻烦所以要一次性多准备出来。每锅就需要炒十几分钟,因为莜麦是湿的要炒干并且炒熟,炒到颜色焦黄焦黄了。每次起锅时妈妈还抓一把在嘴里尝一下,真炒熟了然后出锅。这是莜麦的第一熟。
莜麦炒熟之后,要凉凉后就上磨磨成莜面面粉了。村里有个专门磨面粉的地方。父母每次磨完面回来都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了。需要站在院子里拍大半天。以前都是直接磨成面粉,据说现在要脱皮然后在磨面粉。说这样更加精细口感好面粉显得白了。但是我还是喜欢吃不脱皮的莜麦。奇怪的是燕麦磨成面粉后,就是又是生的啦。我曾经问过爸爸这个问题,为什么明明炒熟的莜麦一磨面粉就有成生的了,爸爸也跟着说,是呀很奇怪,但是没有正面回答我。
第二熟。开水烫熟。接下来要做莜面了。莜面一定要用开水和面,而且是很烫很烫的开水,小时候妈妈做莜面就是锅里的水烧开了直接舀到面盆里和面。当然先是用一根很粗的棍子(老家叫泼面筷,专门用来和莜面使得)把面先搅拌起来,基本成型了再下手和面,前后也不过是一分钟左右的时间。记得妈妈告诉我,莜麦很吃水,和面时水和面一般是一比一的比例。如果想让软一点或硬一点就稍微偏一头就可以了。所以我每次和面就是先把面扒拉到一边,做成整整齐齐的一半,另一半直接倒开水,直到水和面一般高了,然后开始和面。用棍子拌起小疙瘩之后就要下手使劲揉面(老家话叫揣面),莜麦做得好不好吃,揣面是一道重要工序,手上越有力气揣的莜面次数多,面就越劲道,做出来的也就越好吃。一定要趁热揣面。刚开始我的手根本不敢下手和面,太烫了,就像下油锅一样,挨一下面就赶紧缩回来。不知怎么的,后来就居然习惯了。这是莜面的第二熟。
面和好后要趁热做。面如果凉了就发硬发僵不好做了。做莜面的方法有很多种,这里我们主要介绍我小时候最长吃的几种。首先是莜麦鱼鱼。就是揪一两块莜面,在面板上在两只手来回搓,就会出现一根或几根长长的面条。我们称之为“鱼鱼”手巧的妇女会直接在手里搓,而且是好几根。这个我到现在也没学好,老断掉,还得接上。所以索性就不学了。
第二种做法是小鱼鱼,两手一搓,用力一按就是一个小鱼鱼,这种小鱼鱼还有一个吃法就是直接用冷水和面,和好后搓成小鱼鱼,把土豆切块炒好,放上没过土豆的水,开锅后,直接倒进去搓好的鱼鱼,盖锅大火十多分钟熟了,把土豆和莜麦鱼鱼搅拌一起就可以吃。还可以想煮面条一样,先做好汤,开锅后直接下鱼鱼。
第三种做法就是闻名全国的莜面推窝窝,也叫莜面栲栳栳。这也是我爸的拿手绝活,我妈妈几十年了都没学会。如果想吃推窝窝,先是妈妈和好面,请爸爸出马。爸爸洗好手后,取出一块大理石的石头,很光滑,先用一块面来回搓,去掉大理石上的尘土。然后就开始了他的艺术表演。他一手九个小面团放在石板上,一手迅速轻轻按下一腿,然后手一起,一个薄如蝉翼的推窝窝就服帖的在他手指上了。这只手轻轻放到笼屉里的同时另一手又在就下一个面团。两只手配合的天衣无缝,我曾长时间的趴在爸爸边上看他做,只觉得眼花缭乱,但也好像井然有序,一会儿就做出来很多推窝窝。我也曾自己试着推,但是不是用力太大粘在石板上就不起来,就是面团太大太厚,最后只好作罢,这个推窝窝上,妈妈和我一个水平,其实就是到现在谁也不会,每次我回老家,爸爸依然会给我做推窝窝。
第四种做法就是包饺子。没错,是饺子,里面的馅主要是土豆丝,和苦菜碎末,或者韭菜碎末,等拌在一起。莜面用手摊开一个饺子皮,然后把土豆丝包进去就可以了。一个饺子一般比白面的饺子要打。一个至少顶两个。
还有一种就是莜面河捞,这是莜面里最简单省事的做法。就是和好面后,直接有一个机器,把面压成类似面条一样上锅蒸就可以啦。
莜面墩墩,也是我非常喜欢吃的,做法像花卷,先把莜面擀开,铺上土豆丝为主的菜,卷起来像肉龙一样,然后切开一个个,蒸熟了。
总之,不管怎么做,主角就是莜面加土豆。然后上锅蒸。第三熟就是上锅整了。
第三熟,蒸熟。最后可以吃到嘴里的一道工序啦,莜面在山西老家一般要蒸20-30分钟。后来到北京我试着做了几次,结果蒸30分钟完全成一片。每次都失败,妈妈来后试着也做了一次,只能蒸8分钟。结果特别好,原来我们那里属于高原地带,用的时间长。
蒸熟后就开吃了,这是是真的熟了,可以入嘴吃了。莜面本身有一种特有的面香味,想要吃吃花样,主要看佐料如何搭配了。一般是两种。一种的盐水佐料。一种是带肉的卤,我们也叫臊子。蘸着臊子吃莜面,不要提有多香了。
离家近20年,越发怀念小时候的食物。事实上自从我离开家乡后,不知什么时候发现居然喜欢吃莜面了。后来是越来越喜欢。过段时间不吃都不行。每次回家父母也回给我做一顿莜面。
念念碎写了这么多,我似乎又回到了童年,那个我每天满村疯跑晚,一到饭点,妈妈总扯着嗓子在院里喊我吃饭,好像我很少能准时记住吃饭。那时我最大的愿望是不要天天吃莜面,每天只吃白面和鸡蛋。以及早一天离开那个小山村,再也不回去。
如今离开山村的愿望早就实现了,也可以天天吃白面和鸡蛋了,但是,没想到我背井离乡后,最喜欢吃的居然还是莜面,人在北京,也经常自己做莜面吃,或者去外面有莜面的饭店里吃,同时也总觉得他们的莜面不纯,加了其他的面粉,就后来自己在家老做莜面。同时最怀念的地方也是故乡。那个小小的村子里,一人一物一草一木都历历在目,经常在梦里梦到它。前几年,村里集体搬迁,全村人都搬走了,全村的住的房子全部夷为平地。我从小赖以生存长大的几间房也永远地从地球上消失了。父母也在城里有了楼房,住在了城里,我回去时其实是方便了。但是它直至存在在我的心里和梦里。
故乡虽然是回不去了,但是莜麦依然可以吃到,只有在吃莜面的时候似乎童年又一次在我脑海里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