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知识点:习惯性防卫。
为什么说这个知识点很有意思,因为习惯性防御就是说的我自己啊!
都40岁的人了,当听到一些不中听的批评或者意见,通常都会下意识的回怼回去。我曾经苦恼于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今天终于找到病根了。
那么什么是习惯性防卫呢?
习惯性防卫是一种心理现象。指当我们遇到与过去认知不一样的新观点时,就会触发习惯性防卫。
维基百科是这么说的:心理防衛機制(英語:Defence mechanism)是指我們無意識的心理機制去減少因不可接受或潛在有害的事物而來的焦慮。
维基百科说按照心理成熟度分类
自恋心理防卫机制(一級防衛機制):包括否定、歪曲、投射,它是一个人在婴儿早期常常使用的心理机制。早期婴儿的心理状态,属于自恋的,即只照顾自己,只爱恋自己,不会关心他人,加之婴儿的“自我界限”尚未形成,常轻易地否定、抹杀或歪曲事实,所以这些心理机制即为自恋心理机制。一名成年人还运用“自恋机制”来进行自我心理防御,是很危险的。
不成熟心理防卫机制(二級防衛機制):此类机制出现于青春期,成年人中出现也是屬于正常的。包括内向投射、退化、幻想等。
神经性心理防卫机制(三級防衛機制):这是儿童的“自我”机制进一步成熟,在儿童能逐渐分辨什么是自己的冲动、欲望,什么是实现的要求与规范之后,在处理内心挣扎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机制。
成熟心理防卫机制(四級防衛機制):是指“自我”发展成熟之后才能表现的防御机制。其防御的方法不但比较有效,而且可以解除或处理现实的困难、满足自我的欲望与本能,也能为一般社会文化所接受。这种成熟的防卫机制包括压抑、升华、补偿、幽默等。
所以可见习惯性防卫,在人类成长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情况,有好有坏。
今天我们主要来说说不好的一面。
举个例子,比如在公司开会时,同事、上下级之间观点不同的时候,有些人还没听完对方的意见,就会急着反驳,证明自己当初得出的这个结论是有道理的。
我最近就发生过一次习惯性防卫的事件:
有一次和肯尼亚本地老板开语音会,我负责销售,刚刚为初创的团队建立起一套销售管理的体系和流程,希望销售团队各个成员能遵守相关的管理制度去执行。
然鹅在和本地老板沟通的过程中,老板提出来说,你这个流程和管理制度太繁琐,执行的不是很好。
我听完之后就火冒三丈,NA,都没有执行过,就直接说制度和管理流程不好,总得有依据吧?我就直接怼回去了。老板,咱能不能先执行一段时间,看看情况,啥都没有执行,就说这个流程不是很好,太繁琐,有点不合适吧。
虽然他后来默认了,但是我知道老板内心里面还是有想法的。向上沟通过程中出现这样的问题,不是一次两次,所以真得想想办法怎么去解决这个事情!
那么为什么会有习惯性防御呢?
当一个问题出现在别人身上的时候,我们习惯于把问题归因给别人。
如果问题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我们就不会这么想了,会把问题归因于外部因素。
这种在心理学上叫做归因偏差。
别人出事都是人品问题,
自己出事都是外部原因。
别人取得成就都是走狗屎运,
自己取得成就都是辛苦得来。
第五项修炼-行为科学的奠基人阿吉里斯观点:习惯性防卫的根源是惧怕暴露出我们背后的思维。
那么减少习惯性防卫对我们的影响呢?
有三点:
1、碰到不同的意见和声音,要先停下来想一下。
2、建立绿灯思维。
建立绿灯思维,防止红灯思维。
红灯思维:一听到不同意见,就消极处理,准备防卫。
绿灯思维:当听到不同意见,第一个反应是哇,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用他来帮助自己。
3、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这是底层认知。
我是好的
我的观点是用来改进和提高的。
因为别人不同意的是你的观点,并不是你这个人。
总结一下:
要通过接触新观点和知识,并快速成功,就要面对与自己传统认知不一样的地方。而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容易引起习惯性防卫,要改变这点就需要绿灯思维,要积极的考虑新观点里面有价值的地方。还需要更底层的认知,不要把对自己的观点的质疑和对自己这个人绑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