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藤学认为综合学习与学科学习的差异是什么?任何学习都带有综合性,为什么要强调这种区分呢?
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实际斗争经验,谓之半和;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际斗争经验,知行合一,谓之全知。——徐特立
只有知识,没有实践,知识便是死知识;只有实践,没有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实践便是闹哄哄的玩耍。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这就是学科学习与综合学习两条腿走路的最好诠释。
不论是综合学习还是学科学习都是以学生“学的课程”为中心来设计课程,都以“主题·探求·表现”为单位的主题学习,也就是佐藤学称之为“登山型”课程。不论是学科学习还是综合学习,都是把“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作为一个一个的单元来加以组织的,可以说这就是创造课程。不论是综合学习还是学科学习都在努力实现三重对话。“具体地说来、就是把与对象物的接触与对话、与学生的接触与对话、和自我的接触与对话作为单元的单位而加以组织。不论是学科学习还是综合学习,都是把“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作为一个一个的单元来加以组织的,可以说这就是创造课程”。
综合学习与学科学习只是组织单元学习的不同模式,是登山型课程的两种组织模式,我们“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而不是“厚此薄彼”,或“顾此失彼”。
佐藤学首先对“综合学习”为什么混乱?进行了分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混乱的表现:
1、停留在观念层面,脱离实践。2、概念理解不清,与“交叉课程”、“横向学习”、“生活体验”、“校园活动”等混为一谈。
混乱的原因:
1、新鲜事物的出现,媒体的炒作,教育家的评议容易引起聚焦。
2、教师人云亦云,不去潜心实践,容易被他人操纵。
3、对“综合学习”理解混乱的教师根本没有想亲自和学生一起实践研究现实的主题和内容。
认识上的错误:
“即把综合学习理解为通过‘经验(体验)’进行学习,而把学科学习理解为通过‘知识(技能)’而进行的学习,这种两分法的错误理解导致了认识上的错误。如果按照上述理解,那么,综合学习就陷入到活动主义与体验主义中,而学科学习就陷入到知识主义与技能主义中了。为避免混乱,必须先要确认一点,那就是,不管是综合学习还是学科学习,都是实现学习的课程,在这一点上它们是相同的”。
读到这一段,我忽然想起邓小平对“姓社”还是“姓资”的一段论述。最初人们认识:“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资本主义是市场经济”,而他指出:“社会主义有市场,资本主义有计划,不要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讨论。改革开放的判断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成为上世纪90年代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和标准。”。就像我们现在谈到的:综合学习也强调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学科学习也强调实践活动的体验。这也应该趋于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是否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的形成。也就是说,知行合一才是理想的学习。
那二者有什么不同呢?“综合学习和学科学习有什么区别、怎么会不同的呢?
这两者之间的不同,并不在学习形态方面。综合学习和学科学习的区别在于把‘知识’和‘经验’组织成单元的方法不同。综合学习是以现实的‘主题(课题)’为核心,把‘知识’和‘经验’组织成单元的学习;而学科学习是以学科的‘内容(题材)’为核心,把‘知识’和‘经验’ 组织成单元的学习。也就是说,综合学习和学科学习是两种把学习组织成单元的不同模式”。
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
核心、特点的不同:
综合学习“以现实的主题(课题)为核心”。学科学习“以学科的内容(题材)为核心”。综合学习以儿童的兴趣、爱好或现实需要出发,根据心理认知和生理需要而设计的学习。主张学生“做中学”,离开书本,亲自体验生活,从而或得直接经验。其特点具有:生活性、实用性、开放性;学科学习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根据学科知识逻辑编排来学习知识和获得技能。强调每一门学科知识的逻辑性,较少考虑学科间的联系,但它是我们获得学科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特点:系统性、知识性、结构性、简约型。
课程观不同:
综合学习是以实践取向的课程观,学科学习是以知识为取向的课程观。
课程编制不同:在课程编制上,两者有明显区别,各自独立。内容上相互渗透,互为补充。
任何学习都带有综合性,为什么要强调这种区分呢?
学科学习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但学科学习也有它的不足。佐藤学指出:“学习是和人、物、工具及素材的接触,进行“媒介化活动”而实现的。因此,在课上组织观察、调查、实验、讨论及表现等各种具体活动”是很必要的。
学科学习聚焦的是学科知识与技能,很少考虑学科间的联系,有些经验可以复活,但有些经验只能作为间接经验获得。而综合学习却可以补充这些不足。1、可以追求现实主题与内容。将现实学习与各学科学习并行起来加以组织。弥补单一学科学习的不足。
2、综合学习是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公民共同做出来的,不是教师教出来的。更能体验“做中学”。
3、综合学习的成功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关键在于教师细致的看到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细小变化,关注学生的发展,并给予爱护与帮助。
4、综合学习到底“综合”了什么?佐藤学这样说:“‘综合’绝不是‘学科的综合’,广见小学的以‘污水’为主题的综合学习,是学生与地区的‘综合’、教室与地区的‘综合’、教师与学生的‘综合’、教师与家长的‘综合’,这也是学科学习难以企及的”。
5、综合学习可以走向社会,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选择作为公民应有的课题与内容。综合学习是进行三重对话:“与主题对话”、“与地区人们或教室里的同伴对话”、“与自己对话”的实践学习,即是实现“与题材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己对话”这一学习模式的突破口。
6、公民教育单靠学科课程难以完成。综合学习中的‘信息’、‘国际’、‘环境’、‘福利’表现了“公民教育”的定位,更适应于综合课程。7、综合学习的另一个意义在于“学习‘学习’方法”。其明确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己对话这种形式的“学习”而组织的这种课程。也可以将获得的方法运用于学科学习中。
8、综合学习是一种没有正确答案的学习。因为一个问题解决了,马上又会出现另一个问题,等待探究,等待解决。它具有追求性、开放性、延伸性。
9、综合学习最大的魅力在于从活生生的现实出发进行学习,更能与生活打通,与生命打通,与需要打通,这是综合学习的最大特点。
10、综合学习也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但这并不是为了还原到“自主性”、“自我解决”上去,而是要在教师的帮助下,把学生组织到其个人无法进行的、合作的学习活动中去。要搞好综合学习,对主题及内容的发展具有预见性是决定性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把设计好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作为自己的责任。这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需要教师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专业能力。
11、综合学习要向创造课程迈进,从而构建“学习共同体”是佐藤学提倡改革的最终目的。
任何学习都带有综合性,为什么要强调这种区分呢?
一是强调二者互为补充,不可割裂。综合学习以学科学习为基础,综合实践离不开学科知识做支撑,运用学科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综合学习为学科知识运用提供平台,更好做到学以致用,将知识与生活、生命打通。在实践中学到的知识与获得的解决问题的技能,为进一步学科学习提供了帮助,促进更好地开展学科学习。
二是相互独立,各有千秋,不可替代。学科学习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当前学校教育中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主要靠学科学习。系统知识的掌握,主要靠学科学习。综合学习更贴近生活,更满足需要,二者缺一不可。
三是综合学习十分重要,而在日本当下却对综合学习混乱重重,进行澄清十分必要。
四是教育改革的路径(静悄悄的革命):登山型课程——学科学习、综合学习——综合课程——学习共同体。由课堂——课程——学习共同体,逐步推进,从而创造以‘学’为中心的学习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