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你小时候的愿望是什么?当科学家?当警察?还是当宇航员?
今天,你的愿望实现了吗?
我小时候的愿望,是当一明自然摄影师,专门拍摄动物的世界。
不过我想,大部分人都跟我一样,小时候的愿望,永远都留在了小时候。
现在想想,我甚至都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逐渐地淡忘了这个愿望。
但是,我也看到有一些人,他们也曾立下誓言,多年以后,人家还真就成了誓言中的那个人,这种说到做到,发下大愿就能实现的本领,到底是怎么练成的?
我们也不是不努力啊!可为什么就是不能实现愿望,不能梦想成真呢?
我们的人生到底是哪出了问题,让我们一直在立志、努力、失败、放弃这个循环中打转转呢?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多年。直到上个月,我发现了一个叫做“设计思维”的思维模型,研究完之后真是豁然开朗,彻底解决我这块心病。
设计思维字面意思其实不难理解,无非就是人生需要设计,不能浑浑噩噩之类的解释。但是,深入地研究进去,我发现,这件事,还真不是这么简单的。不但不简单,这个思维模型还给我的认知来了一次颠覆性的洗礼,让我重新认识到,好好的为你的人生,做一套行之有效,规划得当的设计,有多么的重要。
下面我就把学习成果,跟大家汇报汇报。
刚开始接触设计思维时,我有一个疑问,设计跟梦想、愿望这些概念之间,到底有什么差别?
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长大以后要播种太阳。
我们从小不就是这么歌唱的吗?有了愿望,不是才有行动的动力吗?这难道也错了?
我们还真的错了。
设计思维最核心的一个逻辑是:用动态的眼光去解决人生各个阶段的所遇到的问题。
这里面的关键词是,动态。
什么是动态?就是你要关注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我们再来看愿望,我们在说起这个词的时候,往往对应着的是一个确定性的结果。
比如,我的愿望是当一名科学家。我的愿望是今年赚他100万。
你发现没有,这种只关注结果的思维方式会产生两个巨大的陷阱。
第一个陷阱:
是你在确定这个愿望的时候,往往是头脑一热,或者是随大流而做出来的。我当然认可人要有梦想,不然跟咸鱼有什么分别。
但是,你试着回过头去好好审视审视你的梦想,你是不是也发现了,有多少愿望是不切合实际的,或者说是为了迎合别人的期望而做出来的呢。正是因为这样,你才会很轻易地放弃这个愿望,因为这根本就不是你真正想要的。
如果你说我的愿望就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而且也一直都在为梦想而努力,只是现在还没有实现罢了。
这就是这种思维方式的第二个陷阱:
当你确定好了一个愿望的结果,你就在一定程度上被这个愿望绑架了,为了实现它,你会不遗余力,不惜代价,甚至不择手段。但是,谁能够保证,你当初做的决定就一定会按照你想象的方式实现呢?
你想要当一个科学家,你研究过了,科学领域未来很有前景,而且你觉得为科学事业奉献出自己热情和能力,非常值得自豪。于是,你发出了做一个科学家的愿望。
那如果,你的人生中间出现了不可阻挡的力量,让你无法成为一个科学家呢?
我有一个朋友,她从小的愿望就是当明星,没错,她长得挺好看,也有点表演天赋,但是,她在北漂的时候出过一次车祸,撞伤了头部,造成她说话多少有点口齿不清。这对他的明星之路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这个时候,她该怎么选择呢?
是坚守着自己的梦想不放吗?
我承认,她或许可以成为一种另类的明星,但是,我们真的有必要这么死守梦想的结果吗?真的有必要执着到为了一个对自己的承诺,就放弃了其他的可能性的地步吗?
你看,这就是把梦想当作结果这种思维方式的陷阱。他会让你过分地执着于这个结果,没有实现,那就是没有成功,那就是人生不幸福。
可是,如果你用设计思维来动态的看这个问题,你就会发现,当你把自己的梦想和愿望设计成一个过程,一个动态的变量的时候,你就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况去调整你的行动方案,就会让你在遇到不可逆的变故的时候,有更多的选择。
比如,我的梦想是做一个幸福的人。
这就是一个过程,因为幸福这个词是没有办法具体衡量的,你无法确定到什么程度就是幸福。
再比如,我的愿望是做一个有钱人。
这也算是一个过程,因为有钱说的也是一个过程,而具体到什么程度才算有钱人,那就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来定了。我上小学的时候,认为只要我的零花钱能够买到全套的水彩笔,我就是有钱人了。我上大学的时候,认为能买一台当时顶配的苹果笔记本电脑,就是有钱人了。
这种把梦想设计成过程的思维方式,会让你不断地重新定义你的问题,让你随势而变,随机而变,找到更多的选择。
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你能够找到你真正想要的那个东西,比如,你会发现,你原来想要成为的,不是一个有钱人,而是一个拥有心灵财富的人。
我们团队有个小伙伴,他说小时候他的梦想是当一名物理学家,为什么?
因为他的长辈里大多都是工程师,而他从小我就梦想当个“科学家”;
他喜欢看爱因斯坦的故事,甚至组织过一次班会,给全班同学解释相对论;
他的物理成绩很好,曾经在奥林匹克物理比赛中获得不错的名次;
种种理由都指向同一个方向——他应该成为一名伟大的物理学家,努力做实验最后获得诺贝尔奖;退而求其次,也要成为一个研究物理的大学教授;实在不行,怎么着也得是个满怀热诚的物理学老师吧。
但是,当他真正面对一个保送物理系的机会,却犹豫了;他了解过物理系学生的日常状态,认识了很多真正研究物理的人,觉得这不是自己的最佳选择。
现在回头去想,他意识到自己其实对物理不太感冒。
他的物理成绩很好,是因为老师很喜欢他;
他喜欢和别人分享有趣的知识,而相对论是个不错的选择;
他热衷于幻想而不是研究,甚至还写过几篇科幻小说……
在后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他发现自己是一个关注概念和关系的人,在“分享自己挖掘出的有价值想法给大家,并且对他人有帮助”的时候最能获得快乐。
于是他开始尝试写文章,做视频,分享他关于世界的看法和认知,也正因此,他加入了我们的团队,成为大块头学院的一个合伙人。
你看,他一直以为自己的初心是“物理学家”,但结果他却只是喜欢“与人分享有价值的理念”。物理只是一个渠道,它还有很多其他渠道。
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问题,你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
这个问题应该被重新定义为:“你在做什么的时候最快乐、最有能量?”
当梦想从“名词”转为“动词”,从结果变成过程的时候,我们就更能找到自己真正关切的东西。
今天最受欢迎的10个工作中,有6个在十年前甚至都不存在,一个基于过去想象的梦想,需要用设计思维重新定义,才能不至于在人生中做出刻舟求剑的行为。
你看,就是把结果变成过程,这么一点小小的思维转变,就能让你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获得一种全新的看待问题的办法。
这就是设计思维这个思维模型带给我最大的冲击,我以前也是那种把结果当梦想的人,学习了这个思维模型之后,我决定,要对我的梦想进行一次重新定义。
你的梦想是什么呢?是不是也需要重新的来一次定义呢?
欢迎留言告诉我。
我是大块头强尼,关注我,下一期,带给你更颠覆的思维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