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事物的温度有着高低的差异,这就自然形成冷和热。人的感情亦如此。
例如:《祝福》 (鲁迅,小说),当祥林嫂捐了门槛回来,心头有一丝“暖”,祝福之时,她去动手,可是鲁四仍不让她挨边,这冷酷的打击,象一阵冷风吹散了心头刚刚涌起的一丝热望。这一“冷"、一“热”的对比,说明了样林嫂的赎“罪”机会已被剥夺了,等待她的只有一条路一死亡,由此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卫道士的残酷。
小说中另有一处:祥林嫂的儿子阿毛死了以后,她气得失魂落魄的了,逄人就说,“我真傻, 真的。”她心里有多少苦要倾诉!她不厌其烦地给人反复说着她“傻", 她多想得到人们的同情、理解;可是得到的却是冷笑、鄙视,这一“冷”、一“热”的对比,足见世态炎凉、人情冷落,这正是祥林嫂悲剧深重的一个原因:连与她一般地位的人,对她也如此冷落,这不值得人们深思吗? 在人物感情的描写中,不同的人物身上,感情是有冷热的区别的。不仅如此,就一个人物而言,感情的热度也是有变化的,有时温差还很大。这种温差,或表现为时间先后的变化,或表现为表面与里层的差异,或表现为对不同对象的变异.
大家熟知的台湾女作家琼瑶的小说,在描写感情上都有一个独到的特点:这就是主人公的性格都十分“古怪”一或冷摸到冰点,或热烈到沸点。比如:《心有千千结》,主人公耿先生,以前对江小姐粗暴,挑剔到近于无情的冷漠,而以后,又象待亲生女儿一样的热情、信任。这“冷”与“热”的纵向变化实在惊人。耿先生对他的小儿子弱尘呢,心里最疼的是他,可是,一提小儿子的名字,他就会燥雷般地大骂,他“恨”他,不想见他。这表面的“冷”,与内心的“热",对比度十分强烈,以“冷”衬“热”,写出人物立体化的真实感情。
还有一种以“热”表“冷”的方式,更为特殊。有这样一首叫《无题》的新诗(朱文杰,《星星》)诗的旨意是讽刺一些低劣的影片和令人肉麻的女“歌星”;但诗中写到观众的感情时,很有趣:“可我们约 定/回去谁也不准说好/和画报上广告保持一致"。“ 我们仍拼命鼓掌堂/欢迎,再来一个)惹来不少白眼仁/把我们看成不知趣的小流氓。”为什么这些观众要热烈的鼓掌、欢迎?他们真的热衷于听这“嗓子赛似刮锅底”,令“观众厌恶地捂上耳朵”的歌唱吗?读到结尾处,我们顿悟了:“我们压低声音对周围听众说/让这女妖:唱死吧/于是,掌声又一次膝起。至此,谜底揭开了,读者方才知道:这“热”得过余的倒采的掌声中,蕴含了多么冷峻的嘲笑啊!
“热”与“冷”,除指情感色彩外,还指的自然色彩的拎暖。
比如:《补天》 (鲁迅小说):“ 粉红的天空中,曲曲折折的漂着许多石绿色的浮云,星便在那后面忽明忽灭的映眼.天边的血红的云彩里有一一个光茫四射的太阳,如流动的金球在荒古的熔岩中;那一边,却是一个生铁一般的冷而且白的月亮,”这里,是个五彩缤纷的神奇世界,金灿的太阳与冷白的月亮,冷暖相谐,强烈而鲜明,充满诗情画意。
各种色彩与特定的情感反应之间有某种对应关系。暖色给人温噯、柔和、明快之感,冷色给人寒冷、静穆、深沉之感,不同颜色能使人产生不同的精柙反应或心理反应。因'此,自然色彩“冷”与“热”的对比距离,可以调节审美者的情感反应。文学创作中,若能很艺术地搭配冷暖色调,其美感效应是难以言喻的。
——摘自《写作技巧八十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