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有人都是网络内容的消费者,同时也是网络内容的制造者,当然,大多数人是消费者,这方面主要体现在阅读或浏览方面,也会有收听行为,如新闻、视频、音频、图片等,内容制造者还是少数的。
据不完全统计,微信公众号的注册量已突破1000万,并且现在还在呈缓慢增长的趋势,某新闻客户端产品一天的新闻抓取量在1万篇以上,某新闻网站的科技频道日更新新闻量是200篇。这些数据是很恐怖的,很难想见作为内容消费者,每天居然有如此之多的内容涌进来,当然,这仅仅只是文字新闻,还有朋友圈、视频、电台、图片等,诸多我们需要/不需要的内容从电子显示屏流入大脑当中,恩,大多数都会像流水一样从“大脑河里”流过,能够被记忆住的,少之又少。
内容消费者的对立面是内容制造者(作者微信公众号:郭静的互联网圈),即使是活跃度大不如前的微博,每天的日造微博数量也非常惊人,至于我们每天所哭喊、歇斯里地喧闹的“论坛已死”、“博客已死”,他们依然在制造着大量的内容,虽然这个数量不多,但是整个平台的累积、整个电子显示屏的累积,就会是很恐怖的一个量,是用户大脑无法完全吸收的量。
当下的网络内容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是,优质内容被强势抢夺,大量垃圾内容进入了网络黑洞,内容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综艺节目的版权、电台节目的版权、优质文字的版权,都被各大平台费哄抢,即使版权的费用一再被推高,也挡不住他们对优质内容的追逐;大量垃圾内容进入网络“黑洞”,数以千万计的用户为这个“黑洞”奉送营养品,受益者肯定是平台方了,毕竟优质内容是有限的。
网易云音乐、QQ音乐就日前的版权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夺战,其更是花巨额独家买断国内的版权。电台同样是这种状况,谁都知道《罗辑思维》、《凯子曰》这些是大量内容消费者所喜爱的,各个平台都在哄抢它,反而平台上每天增加的数万条电台内容被“遗弃”。视频行业的版权竞争更为激烈,《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等内容都是各大视频网站花费巨资购买的版权。
作为内容消费者,用户会关心哪些内容,用户会点击哪些内容?首先,内容的来源肯定是第三方给予的,可能是其他好友/用户,包括平台方的推荐,亦或是用户自己随意在某个平台上看到的,这些统一都是来自于外界,用户自身是不会制造内容自己消费的。
既然是来自第三方,那么内容可能是别个好友/用户认为是好的内容,平台方认为是好的内容,亦或是平台方按照一定的规律推送给用户的。那么,平台方或者用户认为的好的、热门的内容又是怎么判定的呢?根据点击量、根据评论量、根据展示次数等,用户所能获取到的信息是所谓的热门的、亦或是好友认可的内容。
这里面就体现出来了,越是好的内容,被点击的人越多、越是优质的内容,被评论、被转发、被分享的人就越多,这就像滚雪球一样,不断被滚大。另一方面,不会被好友推荐、不会被平台方推荐的内容,就彻底蔫了,他们就像垃圾一样被扔进一个封闭的“垃圾箱”内,鲜有人去点击去浏览它们,他们变得越来越“弱”,而造成这一切的是因为点击的人数不够多、推荐的人数不够多,所以他们只能被当做“垃圾”遗弃。
也就是说我们作为内容制造者,内容是控制在别人手里的,而不是控制在自己手里的,很可笑的一个笑话吧?自己制造的内容,好坏并不是由自己决定的,是由其他好友、未知的用户、第三方平台等控制的,点击、评论、转发、分享数等成为了评判内容好坏的标杆。
这对于内容消费者其实是不公平的,内容的好坏是应该由他们自身判定的,而不是由其他好友、由平台方代替评判的,裁判是用户自身,可惜用户往往没这么自由。所谓的热门文章、热门视频内容真的是用户自己喜欢的吗?不一定,可是我们在有限的视界内,只能被动的接受着热门的内容、系统推荐的内容,尽管这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亦或是说不是我们的初衷。
“内容为王”的核心确实不错,但当下的趋势是,内容仅仅是一枚引子,如何把内容打造成一个热门的内容,当然,这肯定不是让大家“造谣”、发布虚假夸张信息的。而是如何把一篇“优质”的内容变为热门的内容,这不仅是传统媒体的问题,同样是自媒体人的问题,如何让内容变热?
作为内容消费者来说,用户的问题是,如何避免视界窄众化问题,即是否所谓的热门的内容就是自己所喜欢的?真正的好内容是靠自己去查找,自己去追寻的,而不是等着内容的浪潮向自己袭来,自己在浪潮中捡内容,自己所捡到的就是自己需要的么?你应该问自己,你需要什么?
移动互联网的狂躁症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服务方面创业,反而鲜少有人向内容方向创业,用户所看到的内容越来越多,但是真正优质的内容却越来越少。移动互联网并不会最终改变服务的导向啊,比如饭菜是否美味、做指甲的效果是否好,这些才是真正的“内容”啊,同志们,又有几人有这份功力呢?
文/郭静,微信公众号:郭静的互联网圈(ID:guojingdequanzi)用心做一个互联网领域的原创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