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是否能够体验一种对他人的积极态度(而不是抽离地Hold着)?
对他人热情、关怀、欣赏、尊重,这不容易。我发现在我自己内心,并且常常感到他人的内心,都有对于这类积极态度的恐惧心理。我们常常担心,如果让自己自由的去体验对另一个人的积极情感,我们也许会陷入他人的圈套,这类情感可能会对我们提出很高的要求,我们可能会因为信任他人而大失所望。所以我们倾向于跟他人保持距离——逃避于一种事不关己的疏离感,一种职业化的态度,一种非个人性的关系。在人际关系中,至少在某个阶段或时间,假如我们能够学会不带防御面具地关心他人,积极投入情感而感到安全地与他人真正建立当事人化的联系,那的确是一种真正了不起的成就。
这一段作者最主要是对咨询师、教育者、管理者而言的,称他们设计了一系列程序来确保自己是抽离的、冷静的,作者显然不属于此类咨询师。存在人本主义咨询师,会以人对“人”的方式去治疗,而不是人对“物”,我觉得在生活中可以借鉴的,是教师对待学生,以及管理者对待员工的态度,乃是把对方当成有潜力的、完整的人,而不是要被规范和管控的物。
4、能否做到足够坚强而可以独立于他人?我能否持之以恒地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和需要?如果有必要我是否能够主动认同,并且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清楚地区分我的情感与他人的情感?我是否能够做到足够独立自主,因而不会因为他人的抑郁而气馁,不会因为他人的恐惧而害怕,也不会因为他人对我的依赖而感觉会有灭顶之灾?我的内在自我是否足够坚强,从而不会被他人的愤怒所摧毁,不会被他人的依赖所控制,亦不会被他人的爱恋所束缚,而能自觉体验个人独立于他人存在,具有属于自己的情感和权利?只有我能够自由自觉地感受个人独立自主的力量之时,我才会发现自己有能力更深刻地理解和接纳他人,因为这时我已经不再担心会失去自我。
这一连串的发问震撼人心,眼泪刷刷掉下来。自我牢靠,才开始有力量真正地接纳、理解、支持他人,否则就总是沦为对方的反应物,会对对方的情感和态度作出各种无意识地反应,刺激——反应,反应再刺激对方反应,永无止境地征战,不断循环往复。比方说,对方表达防御和抗拒,如果自我不够牢靠,就会以各种自保、解释或者攻击的企图反弹回去,而不是平静地接纳和允许对方所有当下的情感。这个时候何谈真正的对话?每个人都是在自说自话,因为底层的自我太脆弱了,不得不把大部分时间用于自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