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抗疫已有四星期。昨天感到有点失落,因为起初以为在家工作可以多读点书,做点有意义的事。结果注意力都被手机占据了。今天决定要开始读书。
今天星期六,所以可以不受打扰地读书。天气不冷也不热,恰到好处。
继续读《伊斯坦布尔三城记》。当时翻开这本书可能与2019年底回国,从伊斯坦布尔中转的经历有关。土耳其航空提供的友好的服务和伊斯坦布尔机场的有趣的甜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听说伊斯坦布尔吸引了许多中国游客。在机场就看到巨大的广告牌,称使用银联卡消费可打折,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据。
翻开这本书,这本书里大量的地名人名都是似曾相识的,倒是给了我一个机会学习地理。比如,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小亚细亚,亚美尼亚,美索不达米亚,高加索,黑海,马其顿,爱琴海等等。原来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就是伊斯坦布尔原来的名称。我这个年龄的人,可能都记得八十年代底电台里反复播放的轻音乐,《爱琴海的珍珠》!
原来伊斯坦布尔数千年来是连接东西方的一个战略要地!难怪欧洲每年的展示欧盟的流行音乐盛会 Eurovision 都要邀请土耳其参加。
今天看到最值得一提的的就是第七章《条条大路通罗马》一章—— 从罗马到布林迪西(意大利境内),然后越过亚得里亚海,从阿尔巴尼亚的杜拉奇乌姆,再到拜占庭(经过阿尔巴尼亚,马其顿,希腊,土耳其)。然后又和丝绸之路交叉起来。
埃格那提亚大道最初终止于马里查河(Maritsa,又称埃布洛斯河[Evros])这条自然疆界上,也就是靠近今日希腊与土耳其边界的地方。但它最终还是从杜拉奇乌姆开始,经今日的阿尔巴尼亚、马其顿与希腊北部抵达拜占庭。埃格那提亚大道与亚壁大道(Via Appia)——亚壁大道连接罗马与布林迪西(只要越过亚得里亚海就能抵达杜拉奇乌姆)——的相连使“永恒之城”可及的范围进一步往东延伸,经由从拜占庭连通东方丝绸之路的彭提卡斯大道(Via Ponticas),最后抵达小亚美尼亚的尼科波利斯(Nicopolis,又名普尔克[Purk])。埃格那提亚大道燃起了罗马人建立“无边帝国”的欲望。
这条罗马大道一直在不断演化。它能适应环境——路的宽度在最偏远的地区只有4米,但到了城市则扩展成20米。路缘的巨大石块可以防止马车滑出路面,中央的石砌分隔线使道路能双向行驶。在山区,碎石可以充当更实用的路面铺材;为了防水,有些路段则会填入夯实的黏土。经过精心地修建,就算是无人问津或几乎无人行驶的路段,至今依然可以使用。我最近经过这条路是在2015年,看到许多叙利亚难民在不经意间步古罗马人的后尘,沿着埃格那提亚大道朝西方走去。许多酒店雨后春笋般出现在道旁,提供热水、外币、护照,连招牌也用英文与阿拉伯文书写。
埃格那提亚大道建成后,依照古罗马人的行事风格,人们制定了严格的规定,一丝不苟地贯彻:每48公里到64公里左右就设一家客栈,每1000步立一座里程碑(至今依然可见——最近就有一座里程碑在阿尔巴尼亚某条河的河床上被发现),每11公里到22公里设立招牌、营地、蓄养牲畜或提供补给的小站(1罗马里大约是1.5公里)。无论是来自不列颠尼亚(Britannia)、高卢、西班牙、伊利里亚(Illyria)还是色雷斯的旅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罗马建设的工程。
在西班牙境内,多次看到罗马人留下的罗马道,西班牙人告诉我,“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确是确有其事。二千一百多年前修的路至今可用!这本书中提到的是围绕伊斯坦布尔的罗马大道。 后来因为西班牙曾经是罗马帝国的附属地,在西班牙也修建了通向罗马的道路。我亲眼在一个加泰罗尼亚的小村子里看到了罗马道和小小的凯旋门。
忽然想起,中国在甘肃,云南,贵州,西藏等地修的“天路”“天桥”,以及一带一路,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太像“条条大路通罗马”了。
附上我家种的西班牙五色白菜。舍不得吃,就看看叶子,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