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着刘主编一下看书太集中了,已经不记得是刘主编说的还是哪本书上看到的,光阅读一本书不行,克服一本书一看就忘的最好办法就是写书评,阅读是输入,写书评是输出,有了输入输出的平衡才算是真正地阅读了。
正是有了这句话的影响,才又有了这篇书评的诞生。因为本人是很惧怕写东西的,总感觉写不出来,写比读费劲,看过听过的书就会扔在一边,但从现在开始我要学会写,而且书评其实是一个再整理的过程,帮助你更好地消化你的所读。
这本书把阅读分为四个层次,这是我首次接触这个概念,觉得归纳总结得很好,我们平时在阅读中应该根据书的内容和自己的阅读目标灵活运用这个四个层次的阅读方式。阅读的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第一种:基础阅读如初级阅读、基本阅读或初步阅读,这个阅读层次的学习通常是在小学时完成的,典型阅读问题:“这个句子在说什么?”
第二种:检视阅读就是在一定时间之内完成一项阅读的功课,抓住重点,由于时间过短,很难掌握一本书所有重点,检视阅读是系统化略读的一门艺术,典型阅读问题:“这本书在谈什么?”(步骤一先看书名页,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步骤二研究目录页,对这本书的基本构架做概括性的理解;步骤三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步骤四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步骤五条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步骤六把书东翻西翻,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就用这样的方法把书翻过一遍)
第三种:分析阅读就是全盘的阅读、完整的阅读,或者说优质的阅读-你能做到的最好的阅读方式,跟检视阅读的最大差别就是无限的时间里,读者会紧抓住一本书-一直读到这本书成为他自己为止。弗兰西斯.培根曾经说过:“有些书可以浅藏辄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分析阅读就是要咀嚼与消化的一本书。很多名著大概就是需要这样的分析阅读吧,甚至很多专家组团研究分析。
第四种:主题阅读,也是最高层次的阅读,这是所有阅读中最复杂也是最系统化的阅读,重点在系统化,读者能够架构出一个可能在哪一本书中都没提过的主题分析,这个在我们写论文的时候应该会用得比较多,找出大批的参考文献阅读,在大量的阅读中提炼出总结出自己的观点。
还有一段是关于学习阅读的阶段,儿子三年级,刚好是阅读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我也做为重点来学习,读这本书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要拿来为我用么。
学习阅读的四个阶段:
一、阅读准备阶段:身体方面的准备,智力方面的准备,语言上的准备,个人的准备。这就像我们的学前阶段,儿子很小的时候,我就买了很多绘本,每晚给他讲一本,我想这种亲子阅读对孩子以后的阅读是个很好的准备,让他产生了对书的亲近感,熟悉了书面化语言。
二、孩子会学习读一些简单的读物
在我国,幼升小大概就属于这样的阶段,孩子们借助拼音和一些简单的字开始自主阅读,读的书也基本上还是图多文字少的绘本和桥梁带拼音注解的书。
三、快速建立字汇的能力,利用的方法是从上下所提供的线索,“揭发”不熟悉的字眼。
小学阶段大概就是对应书中所指的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阅读简单的纯文字书,除了学校的课本外,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
四、开始能消化阅读经验-从一本书所提出来的一个观点转化到另一个观点,在同一个主题上,对不同的作者所提出来的观点做比较。这是阅读的成熟阶段,应该是一个青少年应该达到的境界,也是终其一生都该持续下去的。
这个阶段被许多父母和教育者忽略,过分强调阅读的准备阶段,过分注重教导孩子初步阅读的方法,往往意味着其它更高层次的阅读可能遭到忽视。
确实,能做到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很少,乃至成人都有很多人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依然停留在第三阶段。
只有这四个阶段的阅读都完成了才算具备了基础阅读的能力,只有精通了基础阅读的四个阶段,才是他准备好往更高层次的阅读迈进的时候。只有当他能自己阅读是,才能够自己开始学习。也只有这样,他才能变成一个真正的优秀的阅读者。
虽然很多都是摘抄书上的,加了部分自己的感想,但是正如书中所说,把你的感想写下来,才能帮你记住作者的思想,输入的时候不要忘记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