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总是越想越美。为什么你会陷入“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的矛盾循环?
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因为常态化努力的对面,是间歇式努力。
①认知力不足。老是间歇性努力的人,根子还是在认知层面上出现偏差。没弄清楚你的行为和你想要结果之间的关联性,也不清楚持续付出的真正作用,更不明白在既定情况下该如何坚持。所以你只有不断重复既有地目标,而无法将目标转化为切实的实施步骤。
②高估自己的执行力。高估自己能力的人,不论做什么,定会陷入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的困局,最后不了了之。因为他们对困难认识不足,对自己又过于自信,一旦遇到挫折,不会反省自己,而只会抱怨不公。这不是懒,而是能力配不上梦想。
③执迷于宏大的目标。一个过于依赖目标导向的人往往无法持续地付出。只有当目标被清晰地分解时,我们才能够持续获得满足感,一个个小目标当具体到可见的阶段结果,我们才有执行的可能。如果一味盯着大梦想,不知将阶段性结果作为执行驱动力,那肯定会陷入间歇性努力的怪圈。
明白这些原因,也就不难找到破解的方法。
①别关注你不能改变的事。生活中,有些事情是你能够控制的,有些事情你是控制不了的。
具体到执行面,就是拿出勇气做你能改变的事,将目标从“外部目标”转化为“内部目标”。当我们为能控制的小事不断努力,能力会逐渐增长;随着能力增长,我们能改变的事情就越来越多。如此循环,目标就越来越近。
②分解任务,设定阶段奖励。如果一件事的完成周期过长、过程较复杂,很容易让人望而生畏,分解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学会给自己设定阶段性奖励:当完成某事,奖励某物。若完成的快感本身不能缓解奋斗的辛苦时,奖励不失为一种好刺激。《管理的实践》中说: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有了目标才能确定工作。我们先在目标这个终点插上旗贴,再分解成适合自己的不同路线,一个个攻克它。
③设想未完成的后果。任何事情都有后果,判定它是否严重取决于个人。当我们打算做某件事情或学习某项技能时,我们的本能会拖延、会效率低下。除了在大脑中演绎失败的各种结果,还可以设想身边人的反应。 试想,如果你真的失败了,身边人反应只有两种,亲者惋惜、仇者正中下怀。多想想身边人的反应,让自己先被绑架,你就有动力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