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他懦弱,有人说他勇敢;有人说他是哲人,有人说他是战士……
他就是哈姆莱特,人们都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你眼中的哈姆莱特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哈姆莱特》是享誉世界的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四大悲剧”之首。但其实,《哈姆莱特》的情节很简单,就是讲哈姆莱特如何为父报仇的。
哈姆莱特是丹麦王子,因此可以更简单地说,《哈姆莱特》其实就是一部王子复仇记。但哈姆莱特对此内心充满了矛盾,犹豫不决,最后虽然大仇得报,但自己也与之同归于尽。
正是因为哈姆莱特的犹豫,才造成了故事的一波三折,造成了“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也正是因为这犹豫,才使这部戏剧有别于一般的复仇故事,成为一部伟大的作品。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立体的充满矛盾的哈姆莱特,也看到了我们自己。
他是个思虑过多缺乏行动力的人
父亲突然去世,叔父继成王位并娶了母亲,陷入巨大痛苦中的哈姆莱特一开始就疑心是叔父的阴谋,很快父亲的鬼魂显灵证实了他的猜测。
接着哈姆莱特精心设计了一个类似情节的戏剧表演给叔父观看,进一步证实了叔叔杀兄娶嫂的罪行,他甚至亲眼看到叔父独自一人在室内忏悔。但他却还是犹豫不决,在与母亲的争论中失手杀死了恋人父亲,恋人因此变疯并落水而死,他自己也被恼羞成怒的叔父送去英国并欲借英国之人手杀死他。
虽然哈姆莱特侥幸逃脱,但叔父联合怒火中烧的恋人哥哥共同设计杀害他。毒酒被母亲误饮,哈姆莱特中了毒剑,死前才终于杀死国王。
如果从实用角度来说,哈姆莱特可以说是个失败者,他的失败就在于他一直无法行动,这里固然有时机的原因,但导致他无法行动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他思虑过多。
比如在观看谋杀案的戏剧表演后,叔父独自一人在房间祈祷,正好被哈姆莱特看到,这本来是个绝好的时机,但他却想着这样不妥,应该等下次叔父行邪恶之事时再下手。
可见,哈姆莱特是个典型的完美主义者,他想要自己的行为在道德上也是无懈可击的,这导致他迟迟无法做出行动,最后酿成悲剧。
他是个陷入剧烈内心冲突的人
哈姆莱特原本是个阳光自信的快乐王子,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陷入痛苦迷茫中。其实从物质生活来说,他并没有受到多少影响,但精神打击很大,而其中最让他痛苦的就是内心的冲突。
因为导致这一变故的一个是他的叔父,一个则是他的母亲。当他从父亲的鬼魂中得知叔父的谋杀罪行时,他眼中原本美好的世界坍塌得更厉害了。
他开始装疯,但在那些疯狂的语言中却充分流露了他的内心矛盾,他对这个世界的怀疑。
而当他内心燃起复仇之火时,他却看到了叔父在独自忏悔。
一方面他为有此良机而兴奋,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忏悔中的人不管之前做过多少坏事,都值得尊敬,这时动手等于帮叔父进入天堂,他的内心再次陷入冲突中。
以前为生死问题困扰时,总想着死的可怕,觉得生有再多苦尚能感知,但苦本身也许并不可怕,内心的矛盾才是最痛苦最折磨人的。
前段时间热播的《推手》,当得知导致老师家破人亡悲剧的幕后推手居然是父亲时,一凡就陷入了这种痛苦抑郁中并欲自杀,幸好被及时阻止。
相比之下,《活着》中的福贵虽然也遭受了重大变故,但他所经历的痛苦更多地来自物质生活,也因此更显得悲惨,当然其中也有精神痛苦,但他基本没有什么内心的冲突,他的选择也可以说都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哈姆莱特则是一个陷入剧烈内心冲突的人,正是内心剧烈的冲突让他无法行动,甚至发出了“生存还是毁灭”的痛苦呐喊!
在他身上我们能看到自己
前面已经说了,如果从功利的角度,把《哈姆莱特》作为一个启发我们如何更好行动的案例,哈姆莱特就是一个因为思虑过多导致无法行动的反面案例,那么应该如何吸取教训呢?
在这方面,那些教我们如何“当机立断”的工具方法书似乎可以给我们更多启示。
但是,我们依然喜爱它阅读它,并且把它奉为文学经典,我想这是因为在哈姆莱特身上我们能看到我们自己。
我想,这也许正是文学作品尤其是一切伟大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也可以说是文学作品与实用书籍的一个最大差别。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外面的世界如此,我们内心世界也是如此。
今人的内心冲突不比古人少,甚至更多,现代社会里,选择更多矛盾也更多,哈姆莱特这样一个充满内心冲突的人物更易引起共鸣。
曾经有朋友说他看一部作品是不是好作品,就看它没有体现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虽然有失偏颇,但当时内心困惑也急于用文字表达,深为赞同,后渐淡忘,如今想起来仍然觉得很有见地。
当然,复仇是这部剧的主命题,这也让我想到了《推手》。梅道远“复仇”成功后,却并没感到快乐,反而感觉人生无意义,如果不是妻子有病,他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
如哈姆莱特和梅道远这样的杀父杀子之仇,我们多数人都很少会遇到,这大概也是我拖至今天才完整阅读这部名作的一个原因吧。
但人与人的矛盾则是很难避免,那么如哈姆莱特所问的是应该忍受还是反抗,应该以德报怨 还是以牙还牙?
哈姆莱特那段著名的独白中,还说到了对死亡的恐惧。
他说,内心冲突的痛苦中,死亡也许是最好的解脱方法,但死亡是一个从未有旅人归来过的神秘世界——以前的我对于这部戏剧,只对这段话,对其中关于生死的思考感兴趣,有共鸣。
关于死亡,关于生与死,更是人类永远的困惑与话题。
在哈姆莱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许多影子。
《哈姆莱特》的主要情节就是一个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但因为哈姆莱特的犹豫迟疑,使它有别于一般的复仇故事,也造成了“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从实用角度来说,他是一个因过度思虑而导致无法行动的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他是一个陷入剧烈内心冲突的;从文学角度来说,在他身上我们能看到自己,并使这部作品成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当然,《哈姆莱特》这部伟大的作品虽然篇幅不长,但内涵很丰富,尤其语言优美,有很多警句名言,在主题之外也都有很深的意蕴,比如御前大臣波洛涅斯对儿子的教诲“……对人要和气,可是不要过分狎昵……”就颇有意味。哈姆莱特之外还有众多人物形象,比如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莉娅,因为哈姆莱特误杀其父亲而变疯并最终落水而亡,她的内心冲突恐怕也不逊于哈姆莱特,令人心碎。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你眼中的哈姆莱特是什么样的呢?欢迎留言讨论。
注:本文图片除书封来自豆瓣外,其余图片来源花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