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种思维陷阱
第一种:思维跳跃。
思维跳跃,就是从问题直接跳到答案。一次大家讨论一个问题,问题是这样的:
有一个豪华会所,每次客人洗完澡,洗发水都会被偷,失窃率高达33%。如何才能彻底消除失窃现象,做法简单且不会增加成本?
很快就有人说,可以招聘淋浴室保安,安装摄像头等,但这些答案都被否决了。
第二种:思维内卷。
思维内卷也就是思维固化,遇事不知变通。
有一家录像店,在租赁的时候,许多人都需要倒带才能从头观看,怎样才能让每个客人都自觉倒带之后再归还给商店呢?
有人提出,倒带的人免费获赠一次租赁机会;制定金额不大的罚款等。人们这样想就是只盯着要把倒带的录像带还给商店,并没有考虑其他条件,比如什么时候倒带。最简单的做法是在出租未倒带的录像带时,贴一个标识,说明在观看之前需要倒带就可以了。
第三种:想得过多。
思维跳跃的反面就是想得过多,比如怎样才能让客人没法把洗发水拿走,最佳做法是取掉瓶盖就可以了。可为什么大家都想得那么复杂呢?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们天生就是“添加”型的物种,另一方面是我们没有办法保证不确定性,害怕未知的东西。
第四种:满足于最低标准。
爱因斯坦曾说:“不是因为我更聪明,而是因为我在研究问题的时候坚持得更久。”
满足于最低标准的意思,就是许多人在遇到问题时,没有耐心去思考最优方案,而是喜欢先去找解决方案,结果付出了许多的努力,却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还欺骗自己尽全力了。
第五种:降低目标。
亨利·福特曾说:“不管你认为自己行还是不行,结果都会如你所想。”
降低目标是我们的大脑主动给自己设了限,比如在洗发水的挑战中,最终目标是杜绝偷窃现象,虽然有难度,但完全可以实现。结果许多人认为那根本做不到,于是就没有按照限定条件去思考,并修改了限定条件。
第六种:非我所创。
非我所创是指对他人或其他团队提出的创意加以反对,由此导致不必要的重复工作。
在洗发水的讨论中,有人曾小声地对组员说:“我觉得我们取掉瓶盖就可以了。”结果并没有人同意他的观点。
导致非我所创的原因,主要源于无知、偏见和莫名的威胁等。
第七种:自我审查。
自我审查,就是通过拒绝、打击、沉默等方式来“谋杀”自己的点子。比如在公司讨论中,有人想到了一个好的点子,但是她怕出丑,怕说出来被否决,于是在说出来之前就自动屏蔽了那个点子,最终却后悔不已。
自我审查是七种思维陷阱中最致命的,因为它会让我们主动停止想象,并扼杀我们天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恐惧,害怕外界的“评论之声”。
二、跳出思维陷阱的七大良方
第一、边框风暴。
有句话叫:正确定义问题决定了是否能漂亮地解决问题。
克服思维跳跃的良方是边框风暴,意思就是搞清楚问题到底是什么?它综合了框架和头脑风暴,能让我们限定在一个范围内进行慢思考。
它要求我们尽最大可能提出为什么、如果和怎样的问题,一般来说,至少要提出12个问题,我们就能在这些问题中发现我们想要的答案。
第二、逆向思考。
为了防止思维内卷,我们应该学会逆向思考,也就是反着来,把你面临的挑战的正常情况、本质特征或关键特性反转一下,或许反转之后,你会发现这与答案的距离越来越远了,但请不要着急, 逆向思考的目的就是让你松开思考束缚,探索各种可能性。
在反转之后,你只需要再进行一轮边框风暴,问一问为什么,如果,怎样,这样你就慢慢接近答案了。
第三、原型试验。
爱因斯坦曾说:“一个从不犯错的人肯定从未尝试过任何新鲜事物。”
针对想得太多的问题,我们需要多做原型试验,也就是将原型设计和测试综合在一起。从基本草图到初稿,到最低功能的模型,再到技术测试等过程。
原型测试可以让我们在生成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反思问题,然后再解决问题,一步步去验证最初的概念是否准确,值不值得进一步开发。
第四、整合思维。
满足于最低标准的良方是整合思维,即综合不同方案的最优部分。在多伦多电影节还不出名时,担任主席的韩德林综合各方优势,提出并设立了“观众票选奖”,一举让多伦多电影节成为全球最知名的电影节之一。
整合思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双倍下注,比如开店既要有精品零售店,又要有平价商品点。另一种是分解,也就是把互相冲突的方案,各取精华部分进行施行。
第五、借电启动。
降低目标的良方是借电启动,它让你更为关注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激励你的大脑不要完全放弃挑战。比如我们想要降低目标时,就多问一问自己为什么,怎么实现这个过程,来回交替,直到找到方法为止。
此外,将“做不到,因为……”变为“如果……就可以做到”,也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
第六、他人所创。
针对非我所创,我们可以借用他人所创,寻求外部创意。他人所创的两个特征分别是引进来和走出去。比如一家公司,要想提升创新能力,就要学会倾听他人意见,不要故步自封。
2000年,宝洁公司只有15%的创新项目。新上任的CEO雷富礼为了改变现状,要求公司50%的创新必须从外部获取,最后保洁公司的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第七、自我疏离。
对自我审查,作者给出的良方是自我疏离,即摆脱怀疑,不偏不倚看问题。怎么做呢?一个方法是保持正念,做一个“公正的旁观者”;另一个方法是学会做一个局外人,远距离地看待自己的行为、思考和感受。
另外,我们也可以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来对抗我们内心的恐惧,比如你可以给自己鼓劲:“我相信我自己。”或者说:“马特,不要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