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我本来以为是关于时间的分配,严格的管理之类的条条框框,真的翻开来,才觉得是本并非那么严肃的书,是写给凡人的书,在面对内心的彷徨和焦虑的时候,能给予养分,能鼓励前进。
书中的观点没有什么鸡血、鸡汤,说的非常平实,他说“速成绝无可能,在自我满意度下降造成的浮躁下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越是浮躁,就越是对自己的现状不满;越是对自己的现状不满,就越是浮躁。”这是种无限循环,如果无法解放出来就无法开解,反观自己,对自己的不满意就形成了负面情绪,而这种情绪又左右着自己的行动。
不满和浮躁的原因在于对于完美追求的欲望和惰性的生活规律的矛盾,让自我满意度的不断下降,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期望速成的根源就在于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不能一蹴而就。这非常符合我当下的一种心态,觉得在自己的生活状态上应该做一些改变,但又力不从心,不知从何改变,这时候,我不能对自己有过高的期待,要立足现实,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时间。
书中说“生活的本质就是这样,你想要什么,它偏不给你什么。摆脱这个死循环的方法就是给我什么就用好什么。我有的、我要的进行交换,这样做瞬间会让人脚踏实地。”这让我豁然开朗,让我安静的思考自己拥有的。看了之后对自己的人生观会有所触动,作者一定研究过哲学吧。他说,大多数情况下,有4个字颇具道理并且值得相信——勤能补拙,不过真正相信这4个字的前提是接受现实,否则,这4个字发挥不了任何实际作用。在把思想上的结解开后,要开始练习方法。
有一些实用的小方法。比如说“当有问题解决不了时,把要做的事情用笔和纸写下来,把任务落到纸面上,就可以比较容易分辨出哪些任务是简单而又机械的,哪些任务是复杂而又灵活。把一个机械的一个非机械的用在一起做。”再比如“当任务比较庞大,需要划分为多个步骤或者多个子任务的时候,对这些子任务之间的关系需要仔细甄别。让自己拥有多任务操作系统的另一个方法就是切分自己的时间。”
我有一个对写作积累材料的计划,但一直迟迟未开始。每次要写材料就开始各种头疼,百度。其实功夫应该在平时,即使我知道要多说、多思考、多写,但是没有具体到每天的任务,一个材料写过去,就感觉通关打怪兽一样,下面的事情就下面再说了。因此,在积累方面非常薄弱。切分好时间,一定就可以事半功倍的感觉。
以下是部分摘录的内容:
1、先坐下来制定一个工作列表,把任务罗列出来,然后把自己的时间切片。20分钟工作加5分钟休息作为一个时间片。2、思考方法需要从领悟内容入手,不同地细分、拆解任务,而且越具体越好,直至每个小任务都可以由一个人独立完成。3、对任务都有简单和复杂之分,总是把简单的做完,复杂的就选择性忽略。人会尽力做简单的事,对逃避困难的人来讲,因为没有完整地完成任务,所以无论他们花了多长时间,也都没有效率。4、一个人一旦开始认真做事,被嘲弄、被耻笑的几率将远远高于被夸奖、被鼓励的几率——这几乎是肯定的。5、每天的事件日志,尽量不记感想,不记感受,只记录事件本身。分析每个事情多久,基本工作合计多久。6、准备一个本子和一支笔。
在书内容的要求下,我回忆了一下昨天时间的运用,并惊奇地发现我只能在固定的时间点上有记忆:上午八点半送小孩上学,到单位九点。九点到十点,整理表格,要资料。中午跟朋友吃饭,去逛了会街。下午看了一会书。每一件事情,具体做了多久,甚至具体做了什么,我已经没办法回忆起来了。只是间隔了一天而已,大脑是多么懒惰,多么有欺瞒性。用纸跟笔来记录才是可靠的。
制定预算:每天记录时间开销。把每天要做的事情列下来。如果去逛超市,也可以把要买的东西记录下来。如果一个人的计划只有一个星期,是很容易坚持下来,并且往往可以出色完成的。
在任务开始前,我们往往没有能力去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做任何事情,都可能经历相同的过程:逐步熟悉,小心摸索,失败,失败,再失败,认真反思,卷土重来,直至成功。已经有人做到了,并不代表我也能做到。他用多长时间做到的?他通过什么方式做到的?我和他的区别究竟在什么地方?哪些是我确实无法超越的?我的相对优势在哪里?我有没有可能通过一些方式弥补我的相对缺陷?这都是需要自问的内容,在反思中才能进步。
把时间当做朋友,用我的文字为时间拍照,让时间可以常伴我的左右。
2017,跟着圈妈逼自己一把。
参考书目:《把时间当作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