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胡同的历史,还得追溯到元代。首先我们讲“胡同”这两个字本身就不是纯的汉字,而是蒙古语的译音。胡同的历史也有700多年的历史了。公元1276年,元朝人按照周礼建造了如同棋盘一样互相交错的大都市,据不全记载,公元1553年,也就是明朝的时候,北京胡同就高达1170条,到了清朝,数量更多,共计2077条之多,再到近代,四十年代北京的街巷胡同已达3200多条。胡同数量众多,名称自然种类复杂,以人们日常的日用品命名的胡同也非常多。比如扁担胡同,梯子胡同,但笔者今天着重讲讲以小吃食品命名的胡同游哪些呢。其实有很多我们熟知的街道胡同之前都是以小吃命名的胡同改过来的。
我们大家都知道东交民巷,其实啊原来不叫这名,而叫做东江米巷。这个地界是大使馆的驻扎地,比如近代中国,清末的时候英法美还有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的大使馆都在这里建管。不光是大使馆驻扎在这里,肃亲王府还有淳亲王府也驻扎在这里,1901年,因《辛丑条约》的签订,这个地界成了使馆区。
北京还有一个胡同很有意思,叫驴肉胡同,是在西城西四北大街南端路西。这个地方也是有很多名人居住的,比如我们熟知的清朝大贪官和中堂和珅的弟弟和琳就曾居住在此,和大人的父亲也居住在此。“驴肉胡同”是“羊市大街”北面的第一条胡同。那么它是在什么时候改名的呢?具体时间是在20世纪60年代,“驴肉胡同”改名为西四北头条。
干面胡同同样很有意思,里面有个名人不得不提,是国民党元老吴稚晖的故居所在地。也是著名桥梁学家茅以升先生的故居所在地。那么干面胡同的由来是怎样的呢?这条胡同明朝属黄华坊,称干面胡同。据传此路是去禄米仓运输禄米必经之路,车马行走,尘土飞扬,居民戏称为“下干面”,故而得名。
羊肉胡同同样很有意思,这里有很多有名气的人物曾居住在这里,比如名妓陈圆圆,建国后地质部大楼、还有中国民盟北京市委员会也居住在此。这里还有一个比较牛的人物,就是冯怒。冯老是民国时代著名的收藏大家,书法家。但他最著名的还是给人写牌匾,比如我们熟知的著名茶叶品牌张一元和餐饮品牌同和居饭庄就出自其笔下。有句老话“无匾不怒”就是说冯老写的牌匾如此多。
总之,这只是北京胡同的冰山一角,几千条胡同,几千个故事,希望后人们多多研究老北京文化,毕竟胡同越来越少了,留给我们的回忆也越来越少。
文/一个历史围观群众 文史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