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犹如爬山,时而陡峭险峻,尽在险峰;时而平平淡淡,全看耐力。在我的育儿路上横着三座大山,一山更比一山高。
第一座山: 焦虑
婚前我只知道拼爹这个词,生完孩子才发现人生更狠的是拼妈。
科学育儿,对妈妈们提出了数不尽的要求。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焦虑过。从来没为自己那么努力学习过,为了孩子比高考还拼。懒癌随着孩子出生被自然治愈了。
还记得孩子会坐起来的时候,白天睡眠时间明显减少,除了喂奶以外,自己慌兮兮的,都不知道要怎么玩游戏,买的绘本又不适龄小宝宝无从读起。
于是宝宝 6 个月时候报了金宝贝早教课,当时想法特简单,不求宝宝上课能吸收学会些什么,哪怕一直翻滚或睡觉都无所谓,重要的是我可以学会怎么陪孩子玩是唯一目的。
那之后一发不可收拾,所有我不会的我想要给孩子的我都买回来美其名曰自己学孩子玩双丰收,得了松鼠病(囤积症)和深层焦虑——看到别人家给孩子买什么也纷纷跟风。家里哪哪都是孩子的东西堆满了,最后不堪重负又丧失了行动力,因为太多了更加剧了我的选择障碍,只好逃避。
第二座山: 体力极限挑战
没有过硬的身体素质,真的带不好孩子。
我是头脑发达,四肢简单的人。从小运动细胞就不发达,跑跳翻掷样样不行。不爱运动,身体素质就差,稍微一上年纪,各种吃力显现,没想到这严重制约了我带娃的自由。
年轻时真没想过体力这回事,觉得太年轻经济条件不好,又逢个人事业起步,自己都不够成熟,怎么能担任养育孩子那么大责任呢。
可是真的高龄得子之后,发现年轻那都不是事儿。无论从哪个年纪,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开始要孩子,当妈的都得从孩子出生时开始学习的。日日夜夜操劳辛苦,人生阅历不是关键,体力才是。
年轻就是活力满满,逗孩子,举高高,户外疯跑都没问题。
从小开始培养孩子运动细胞,发展各种大动作,我这个老母亲真的不算给力。
晚上睡觉被孩子夜奶,哄睡各种折磨;白天照料一日三餐两点,陪伴玩耍读书;趁孩子先睡我未睡时赶紧收拾清洁各种家务……团团转的生活都成了不轻易饶过我的岁月,令我迅速苍老了。
第三座山: 从来没想过,家如此伤人。
生孩子前,家在我眼里是温暖的,家千好万好,是包容的避风港。
生完孩子才发现,家里只有孩子是永远被包容的那一个人,为娘的不是。顿时间,家庭矛盾四起。
家公家婆观念不合也罢了,自己亲妈也会对自己各种扎心。就连最亲近的孩子他爹也常常不理解信任。
孩子哭了,就会听见各种声音:
埋怨、责问——孩子一哭家婆就会说他是饿肚子啦,不管刚刚喂过没多久,还怀疑是不是奶水不够呢。让我很抑郁。
被教育——小宝宝不能让他哭太多,一哭马上要抱起来哄。真是冤枉,小宝宝肯定会哭啦,我这还没好好开始哄,就被接手过去好像我让他哭了很久的样子。
起争执——出生第二天我去做产康时娃爹就用奶瓶奶嘴喂奶,明明一起上孕妇学校学习时都说刚出生宝宝胃很小,避免抗拒乳头不要带奶瓶去医院分娩。医院也规定不能带奶瓶去待产。可是我老公还是见缝插针就用上了,还说有奶瓶就用奶瓶,用勺子喂到什么时候去?难道让宝宝饿得一直哭呱呱叫啊?
感觉产后抑郁不是空穴来风,挺高发的,只不过有些是人为产生的。
孩子病了,还会听见那些声音:
埋怨、责备——你不应该带他出去玩那么久,累坏啦!——可是孩子玩得开心不愿意早早回来怪我咯?带他出去玩一天的妈妈难道不累吗?孩子生病最辛苦的难道不是我这个当妈的?
被教育——要给他吃盐,吃糖,他才有胃口,有力气。病才好得快。他爱吃啥给吃啥。可是给他吃那些垃圾食品对病情好在哪里?我也想不通。
起争执——有一次孩子发高烧了打冷颤,还抽搐。我这个当妈的都要吓死了,颤抖着手打120。我亲妈还怪我发烧怕冷,要用被子把他包起来的。怎么能穿短袖衣裤散热呢。我……唉。
孩子嗨了,居然也会那些声音:
埋怨、责问——(孩子玩疯时)你都不教他睡午觉,不养成好习惯;
被教育——(孩子自己乖乖吃饭时)你要让他用右手吃饭,不然以后用左手写字会被小朋友笑话;
起争执——(孩子明明不饿却给塞糖吃)孩子吃糖怎么啦,你都不给他粥里放糖放盐,所以他不爱吃饭。what??
我好歹也是个亲妈啊。面对各种指摘,有时候真的好怀疑人生。
生孩育娃,体健则宁;山高无惧,有法则易。
当你生了一个孩子,突然好像有了死穴,又好像变成了超人。
你会深刻领会「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这句话的含义,知道你和孩子的健康才是一切的源泉。
而你努力学习成长的样子像极了一名勇士,学会养育一个健康人格的人,以及和家人沟通的技巧,会令你未来无论职场生涯还是生活为人处事都更从容,所向披靡,更上一层楼。但前提是,先努力健康地活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