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人工智能

今天开车时听广播里说英伟达的CEO黄仁勋在6月2日的一次演讲中提到了的“孪生地球”和“物理AI”机器人。广播里更多是在评价黄仁勋的演讲,但我对烂屁股一类人并不感兴趣,就借此自我探讨这个世纪的热门话题“人工智能”吧。

稍一搜索就能看到满屏“革命性突破”的报道。“孪生地球”,是基于英伟达生成式AI模型的技术,融合了人工智能、物理模拟和观测数据等。号称能以当日数据精准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物理AI”,是指能够执行通常与智能生物体相关的任务的实体系统,能够整合控制形态、动作执行和感知能力,实现协同进化。咋看之下两者相辅相成,能够完全改变人类社会的发展并将能够真正实现梦想带进现实,升级产业、造福人类。

若是早些年还读大学时,或许我会非常激动。正如我大三时期出现的AlphaGo一样,让人眼前一亮,也让人对人工智能心生崇拜。正因如此,让之前对计算机并不是那么感兴趣的我有了想要学习人工智能相关知识的动力,进而导致最终我一个计算机小白,从计算机组成原理、C语言、数据结构等最基础的开始慢慢学习,直至真正明白什么是“人工智能”。如今的我早已不再深入学习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更没有从事人工智能相关的工作经历,但就身为曾经学过的人的拙见,并不看好英伟达的这两套人工智能系统能够给我们带来多少实质性的帮助。但就商业讨论来看,这更多的是为了服务股价而营造的噱头。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工智能进入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智能家居的万物互联为生活带来便利、机器人进入工厂为生产提升效率、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创作画龙点睛等等,人工智能所带给我们的改变是不可否认的。但若把“人工智能”给神话了,认为人工智能将会如同好莱坞所宣传的那般无所不能,那由衷地建议还是用心过好现实生活为是。

其实人工智能并不像各类煞有介事的媒体报道出来神乎其神,直白说来不过是人类为了使生活、工作更便捷所设计出来的一个工具而已。就像古人为了磨小麦发明了石磨那般,对比起来不过古代人用驴驱动而现代人用电,古代人靠驴的意识转圈而现代人靠一套代码让机械臂转动。还想起一个我所亲眼得见的例子,就是之前有家钢板公司是派工人去检查钢板的质量,确保每一批次的钢板的没有凹凸或孔洞。老板觉着专门雇一人这么盯着钢板不是个事儿,想来给公司加点科技,于是就花重金搞了一套自动检测系统。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在流水线上装了个摄像头,然后对每一块钢板拍照扫描后发送到控制室的电脑,由一个人盯着屏幕看是否会报有瑕疵。这家公司在引进这套系统之后,效率是否得到提升我不得而知,但原先盯着钢板的那人倒是换了个能够坐在办公室里的岗位,兴许还能一遍喝茶一遍和人聊天,成了个闲职,就算是老板为员工谋福利了吧。

所以所谓的“人工智能”其实并不那么“智能”,毕竟终究就是个“人工”产物。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被应用在各类APP或独立的人工智能,实在难用至极。那些曾被吹上天的Siri、微软小冰等,若是环境内稍有噪音或发音吐字不那么标准,有时重复几遍都不一定能得到正确的反馈。更不说近期一些生成式的,如果一个人真的不那么慵懒而是认真、严谨些,最终必将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用以修改机器所给出的所谓成品。归根结底,包括ChatGPT在内,还有当初大火而现在几乎没人再提的sora,就是那些美国精英们为了赚钱所做的营销确实好,但对于这一类逻辑几乎相同甚至绝大多数代码都是复制加粘贴的产物,最终应用时成为“人工智障”自然不足为奇。

人工智能在包括下棋、测距、统计等带有计算属性的工作中轻松秒杀人类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计算机被发明出来的初衷就是为了做这类事的。但除此之外我并不认为机器能够在其他方面超越人类,无论一个计算机再怎么先进都是不可能像人类的大脑这般工作的,因为就连发明人工智能的我们当下——或许永远——根本无法理解人类大脑工作的底层逻辑。且不说情感、心态、意识等与精神、心理层面相关的,单是对某个问题的探索欲就是机器无法拥有的。日本曾有团队尝试使用占地400平方米的由864个机柜组成的超级计算机模拟人脑活动,该机有705024个处理器及140万GB的RAM,然而40分钟后方才模拟了人类大脑处理信息的1秒。我不知道当时这台机器的功率是多少,但想必与人类大脑平均每天20W的功率而言说是天文数字也不为过。由此不得不提的就是当初被视作通向未来的“元宇宙”了,若是真的把某个人的大脑上传,那得为了这个人建造一个多么恐怖的载体又得消耗多少能源来驱动这个机器,想必美国的那些精英们是不会愿意做这种事的。

诚然,许多智能机器人在工业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不仅提高了效率,更保障了工人们的人身安全,也是我国得以成为工业大国的基础。由此我经常能听到有人说诸如“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找不到工作,因为机器将取代越来越多的岗位”的焦虑性言论云云,但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将看钢板的眼睛由人眼换成摄像头后,人眼的工作就变成了看屏幕而已。我们可以把所有的“工作岗位”看做是一个市场,既是市场自然受经济规律的影响,于是那两双著名的“看不见得手”与“看得见的手”自然而然就会起到自己的作用的。


2024年6月9日 于中国南宁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