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四十年的书法学习中,我逐渐知道了书法本是力从地起,落纸方生的“黑白无常之道”。知道了端庄、秀丽、方正、峻峭、对称、平衡、厚重、准确、稳当、妥贴、变化,还有朴实、优雅、含蓄、婉转、自然、轻松、活泼……当然更有骨气、想象和希望。书法里什么都有,写着写着就长大了,写着写着也就老了……
2003年,我去拜访启功老爷子,请教关于书法方面的一些问题。他对我说,文物界讲究物以稀为贵。你觉得你自己最珍贵的是什么?你看现在这社会最缺什么?我没回答。他接着又说:最缺的就是诚实——对自己诚实,对别人诚实,对社会诚实。
也许您有这样的习惯:头一眼见到某幅书法,即使是在照片上,也感觉到了书写者在书写时的状态。这其实不难,因为中国书法本来就是反映生命的艺术,人的喜、怒、哀、乐、忧、思、悲、恐、惊这些内心情感,甚至于师从何处都能在翰墨的运用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武术里一样,毫无玄虚。 所以,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是个真道理。
禅宗达摩曾有个偈子: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玩味他的语意,正可谓切中书坛时弊——不懂装懂的人多了,简单的事就会越来越复杂。 “装”字很要紧:人靠衣装,佛靠金装!书法,该靠什么装呢?
书势自定时代。当今,一个所谓的书法家,提笔不能为文,回家不做学问,不能“撰”,只会“录” ,满纸错字,在我看来,连抄书匠都不配。当然,如果这些人不以书法家自称,不削尖脑袋“市场化”“商品化”者也当致敬。
有什么因,得什么果;追求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个人也罢,民族也罢,全一样。我们的先人们,追求“名垂青史”,“留取丹心”去装文字,于是我们有了书法;现在的人们正在追求什么?正在拿什么来装书法?鲁迅如果活着,面对书法他应该还会说,“活该”!
书法和中医、武术等等传统文化在理念上是相通的。书法的理论,并不是人们印象中高深奥妙的东西,也不是自欺欺人、玄秘难懂的说辞,它是几千年来学书的人从不断的辛勤劳动中摸的辛勤劳动中摸索总结体验得来的。只不过“书势自造时代”,如今变了,因为话语权并不一定属于真正有经验的人,而一定属于会“装”的人,是他们给原本简单的书法,加装上了一层又一层的门槛。
汉字的书写,古人称为“书法”,是因为汉字是不能随便写的,是有规矩和法则的,稍有差池就会造成大错!楷有楷法,篆有篆法,隶有隶法,草有草法!离开了这些法则和规矩,你就不是“汉字”!更不是什么“书法”!
在临帖方面,我主张先摹后临。一开始肯定是追求像,越像越好,可从笔法,结构,章法,墨法,心法等各个环节,集中进行,最后达到背临。
书法是表达真性情的,但没有二三十年背后的训练,在网络上经常能看到,学了三年就出来吹牛的“名人”,这本身就是笑话。要学好书法,就必须有板凳不坐十年冷的精神,能忍得住寂寞才行。真正到了这一步,(甚至还没达到的时候)自然会出帖书写。
梁启超说过“个性的表现,各种美术都可以,……但是表现得最亲切、最真实,莫如写字。”
书法不用你专门去“创作”,去为了创新而创新(应该叫做出新更确切),在日常的书写中就可以达到。所谓的书奴,只是一个新造的名词。从古到今,没有谁是谁的书奴这样例子。(倒是有讽刺守着家法而不知变化的)
馆阁体只是一种实用状态,这些人也不是书奴。在中国书法史上,最有艺术价值的不是什么它,而是那些无拘无束,率性自然的尺牍、书信、汉简、瓦当、经卷……艺本于真嘛。也许有的人,为了功名一边写着馆阁体,一边又写着非常耐看的信札——为什么呢?无意于功名利禄,只为自己而写,出于真心。
一千个人学王羲之也会有一千种不同的面貌,这正是书法的魅力。
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散和淡。散是散怀,淡是自然,这也是以涵养和学问作为基础的。书画实际就是个人表现,这个个人表现要综合地分析,不是用墨一泼、大笔一挥的个人表现。字要写得好,一定是技巧与气质、风度、学识多方面的结合。有些东西,是藏不住的……
我是坚持内容为上的。书法的形式(包括书体、笔墨、纸张的选择,以及个人情绪)必须配合内容。因为汉字的意义和书写是完全融合在一起不可分割的。
创作目的,比创作手段更重要,因为,目的往往决定了结果——想想《兰亭序》、《争座位帖》、《祭侄文稿》……想想屈原、杜甫、司马迁、苏东坡……一切就都明白了。
语言是文化的核心,振兴传统文化也应该从振兴汉语开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当下很多人对于汉语的掌握是不合格的,当然这也与很多内容生产者为了迎合市场而不断地“白痴化”文化产品有关。
在商业化和互联网大潮的席卷下,我们的汉语正变得越来越简陋、粗鄙、庸俗。
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后读明道先生书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既非要字好,又何学也?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
草书(尤其是狂草)是最能抒发性情,表达书家情感丶情绪和情绪的!孙过庭《书谱》有云:“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情性”。可见草书的审美与楷书有些不同。但是和谐这个大原则是不能破坏的。
学书法的人一般都知道,不管自己怎么用功,怎么有天赋,有些山是永远也翻不过去的,所以我爷爷和曹伯庸老师先后都告诉我:书法要好,全靠熬——像未出土的竹子一样。竹子熬了4年时间,仅仅长了3厘米。从第五年开始,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长,仅用六周时间就长到了15米。没有这种“厚积薄发”,没有这种坚韧和不舍,舒其形体,舒其心志是无法完成的。书法即人法。为人处事,知阴守阳,分轻辨重,察圆布方,随曲就伸,难道是可以用小聪明和忽悠来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