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看到过他人翻译叔本华的观点,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可以做我们想做的,但不能想我们所想要的。”
我一直都没能明确理解两者之间的分别:做自己想做的,不就是为了得到自己所想的吗?其本质还是想自己所想啊?怎么就不能了呢?可当我看完了《花滑女王》,我好像突然明白了个中道理。
《花滑女王》是由俄罗斯导演奥列格·特罗费姆执导的励志爱情电影,讲述的是天赋平平、家境贫寒的娜佳(阿格莱亚·塔拉索娃饰演)由花样滑冰小白到俄罗斯花滑女王,并收获了令人欣羡的爱情的艰辛历程。
这部电影有两个部分,一是励志,二是爱情。而我这一篇要讲的,是一,励志。
在看过那么多励志片之后,可以说,这一部电影并不出彩。但这电影所弘扬的励志动机与对成功的定义,与中国传统教育对于“成功”的定义不太一样,这也是令我感觉这部电影值得一谈的地方。
用叔本华的话说,娜佳所代表的是“做自己想做的”,而娜佳的第一任男友里奥纳夫(米洛斯·比柯维奇饰演)展示的是“要自己想要的”。
而这部电影的核心,就是以第一种来说明:“做自己想做的”,成功自然伴你左右。
一,“做自己想做的”,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收获成功的喜悦。
娜佳从小就对花滑十分痴迷。
但她对花滑的向往,不是因为憧憬自己想要通过花滑登上一个如何绚烂的舞台。她只是有一种感觉,自己的生命就是为了花滑而诞生,甚至认定自己“就像一个花滑运动员一样”。没有了花滑,她的生命也许就会枯萎。
这也是娜佳与寻常励志片主角,如《摔跤吧!爸爸》,不一样的地方。也是与寻常中国教育,“你必须进入到某一所大学,到达某一个巅峰,你才算真正的成功”不一样的地方。
她不想通过花滑去获得什么,她想要的,自始自终,只有“花滑”。自己的花滑技术达到了一个怎样的水平,她能用花滑为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创造一个怎样的梦境,能用花滑给自己和他人带去怎样的快乐,那才是她最在乎的事情。
可遗憾的是,娜佳在花样滑冰这项运动上,虽热情充沛,但天赋不足。专业教练伊琳娜(玛利亚·阿罗诺娃饰演)仅仅是看一眼,都指出娜佳“身体协调性很差,腿也不够直,根本就不值得她多加考虑”。
但这并不能成为阻碍娜佳抛弃“花滑梦”的理由。而她的母亲就算身体抱恙,家境贫寒,也愿意拼尽全力去帮助娜佳成就她的快乐。她对于花滑这项运动并不了解,可却用简单的言语给娜佳两个最好的训练方法:
一是:“天赋是你做任何事情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的,别人都做不到”。
二是:“所有人都会摔倒。”
这两句话虽说简单,可前者却给了娜佳跨越天赋这道鸿沟的动力,后者赋予了她在困难面前重新战斗、永不言败的理由。
甚至这也在另一个层面告诉了娜佳:没有任何事可以阻挡你通过你所热爱的事情去获得快乐,哪怕是一次让你颜面无存的摔倒,哪怕是一次让你痛彻心扉的失败。
也就如此,在母亲逝世之后,娜佳就算寄人篱下,内心有掩藏不住的忧伤,可还是每日辛苦自主训练,。在再次遇见伊琳娜之时,她终于可以努力做出“前后一周半跳”,打动伊琳娜,并赢得她的亲自指导。
也就如此,她能在得到教练的指导后,近乎五年没睡觉,每天如一日,起早摸黑的训练。就算辛苦的历程乏味又无趣,平凡又无奇,可娜佳自己知道,那些难以言说又记忆深刻,为克服自己天生协调性差的问题,坚持在常规集体训练之后自加训练的日子,有多值得。
也就如此,她在里奥纳夫面前摔倒后再站起来,克服痛楚在冰上畅舞的时候,有多坚定。
更因如此,在她克服病痛,在再次登上花样滑冰世界杯比赛的赛场上,哪怕被取消了参赛资格,她也要与萨沙(亚历山大·佩特罗夫饰演)在众人的欢唱中畅快起舞的时候,有多快乐。
娜佳的成功,从来都不是来源于每一场比赛后的领奖台,也不是来源于每一场比赛后获得的奖牌,更不是来源于获得奖牌后,来自众人的拥戴。她只是喜欢花滑,喜欢花滑过程中的快乐而已。而每一次进步,就是她的成功。
可是里奥纳夫不一样。
二,“想自己所想的”,并没有过错,只是你永远都不能用自我意愿掌控所有影响因素。你想象中的成功,也不一定会如你预期般,如约而来。
里奥纳夫三岁的时候,还懵懂不知事,就被母亲套上了滑冰鞋,逼着上了溜冰场。
她的母亲对他要求十分严格,哪怕是她的生日,他也只有拿到了奖牌才能够回家与她一起庆祝。
每一次参赛,他只有拿到了奖牌,他才觉得自己称得上一个合格的花滑运动员。
这么多年来,从平平无奇的毛头小子到全国首屈一指的花样滑冰选手,他在背后付出的努力又怎么可能比娜佳少得多?!
但里奥纳夫与娜佳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并不知道,花滑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在他的生命里,花滑与吃饭,其实没什么两样。他从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坚持,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放弃。可如果要放弃,或者在花滑上失败了,自己好像会被打上了“废物”的烙印,那会令他恐惧。
他只有不断地获得奖牌,赢得冠军,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但获得第一个,他就像要第二个。获得了很多,他就想要最大的。
甚至到最后,对他而言,以往获得的奖牌都只是铺垫,他的目标只有一个:获得花样滑冰世界杯的冠军。
所以,在那之前,坚持“想自己所想的”的里奥纳夫,其实从未真正享受成功的喜悦,因为他从未认为自己成功过。
可是里奥纳夫真的是一个失败的人吗?他可是到达了很多人一生都无法企及的高度了,但为什么到了电影结尾,他却没有勇气给自己和娜佳一个机会,在花样滑冰世界杯舞出自己的风姿?那个唾手可得的舞台,就在他身旁,可他却没有胆量转身踏上去。
记得电影里有一幕,里奥纳夫一脸落寞无奈地向女主谈起了辛酸史,女主问他是否后悔。
他一脸迷茫,随后又淡然地说:“这只是些奖杯而已,但它们都是有价值的,对吗?”
“对吗?”
女主没有回答,这部电影也没有明确地给出答案。
可我想回答:对,也不对。
世界上对于成功的定义具体分来有两种:一种是大家认为你成功,是世俗的成功;第二种是自己觉得自己成功,是自我的成功。世俗的成功是成功,自我的成功也是成功,这两者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只是在中国,很少有人清楚自己认为自己成功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情况,于此,所追逐的多是第一种。而里奥纳夫,也是如此。因为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所以别人说那是成功的,自己就去追逐。
“想自己所想的”,拼命地往前追,追不到就认定自己失败,否定以往所有的成绩,更认定自己是失败的,无能的。
可娜佳不一样,她追逐的是“做自己想做的”。因为做到了,所以高兴。因为做得更好,所以她更高兴,仅此而已。
对于成功的定义不同,对于自己的认知不同,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也不一样。
我并不觉得哪一种成功更好或者不好,毕竟这两者都是激励他人向上的方法与途径。
只是,如果我能清楚自己想做的和自己想要的,我还是会选择“做自己想做的”。
毕竟,“做自己想做的”,能够一直成功,而“想自己所想的”,只能是“终于成功”。那样太久,太累了,我比较懒,还是选前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