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就常听到婆媳关系紧张的新闻,小小年纪的我就已经开始困惑,为什么没听说过女婿和老丈人干仗的故事?女人为什么要为难“自己人”?你对婆婆不好,那你做婆婆的时候不怕被你的媳妇也这样对你吗? 毕竟是孩子,还不知什么是人性,对现象的理解也是浅显的。
婆媳问题就是一个怪圈,大家明知很痛苦,却执迷不悟的往里跳。而这怪圈,我认为是两方面原因导致的,一是三世同堂的传统观念,二是现代文明和传统文明的冲突。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三世甚至四五世同堂是幸福的象征。老人有所依,晚辈敬孝道,这一切听起来令人舒心,合情合理,亘古至今,也应当代代相传。然而我认为三世同堂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三个社会问题。
第一个是传统社会中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的弱势地位。在刚才提到的三世同堂的美好画面背后,其实有一个角色是被忽略的,或者说声音是微弱的,那就是媳妇。中国自古以来媳妇的地位就不高,没有太多话语权。三世同堂这一习俗不管你乐不乐意都得接受,至于在这种模式下你过的开不开心,没有人关心,甚至包括你的丈夫。听从长辈,顺服丈夫,才是你应当做的。至于你平日里受了气,你是可以赌气回娘家,可是娘家也不是能频繁去的,去多了娘家人也不愿你总跑回来,觉得没面子。受气受多了,娘家也靠不住了,于是就有了书籍里记载的跳井,上吊,投河,喝药等极端行为。但这种行为并不会引起婆家人的悔意和同情。所以,在我看来,这种模式下的媳妇,有相当一部分是不开心的,否则怎么会有“多年的媳妇熬成婆”这种谚语呢?顺带说一句,我非常厌恶这句话,这里面充满了苦毒,怨恨,和报复,而受害者,是下一任媳妇。可悲的是,其实她们都是受害者。更可悲的是,没有人关注这些受害者,更多的是把问题归到她们自身。
这是第一个社会问题,第二个是过去的中国没有养老产业,养老完全靠后代,再准确点,靠儿子。虽然近代已经有了养老院,城市户口的老人有养老金(这又牵涉到农村户口无养老金导致加剧依赖后代的另一个社会现象,此处不展开),但对老人来说,养老院是后代不赡养或无后代的象征,是人生失败的象征,是不光彩的,心理抗性很大。即便是近几年养老产业的飞速发展,服务得到很大提高,即便是党中央在做产业支持的背书,他们依然拒绝离开家庭。对他们而言,三世同堂才是最好的。这可以理解,和自己熟悉的人,和年轻人,和象征希望的孙辈住在一起,自然是快乐的。但这里又回到刚才提到的第一点,人的权益地位不平等的问题。简单的说,三世同堂是以牺牲一部分人的权益来满足另一部分人的权益但最后实际上不一定能实现权益满足的一种模式,这样的模式是有隐患的,尤其在进入现代化社会后,这种古老模式里的隐患自然会升级为矛盾。
第三个社会问题或社会原因是用来解释为什么老人喜欢靠儿子。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农业文明上,农业意味着家中需要劳动力,需要壮丁,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传统文化中重男轻女的现象(我相信嫁女儿就等于泼出去的水这句话也是源于重男轻女这一基础性思想)。而养儿防老也是源于男性地位高于女性这一观念——只有跟着地位更高的儿子,生活才有保障。不论是粮食还是安全,只有男性才能给家庭带来生活的基本需求。这种源于农业文明的生活习惯已演变成了根深蒂固的观念——即使中国已逐渐向工商业性社会转型,即使某些家庭中女性收入更高,更能带来生活保障,和儿子同住已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需要思考和怀疑。
造成婆媳问题加剧的第二方面原因是现代文明和传统文明的冲突。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很多事物不论是科学技术,商业模式,思想观念都在学习西方,这其中就包括了独立自主这一观念。但是,吸收并付诸实践这些观念的基本都是年轻人,而不是老年人。于是矛盾冲突就产生了。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和自己父母有观念冲突的情况,而具体到婆婆与媳妇之间,矛盾更是不可收拾。
由于婆媳问题,男人们的日子并不好过。两边都不能得罪,又无力改变两边,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最后是三败俱伤。为了逃避这种困境,全家宁可租房住在北上广的老破小也不愿回老家的有之,丈夫找一份常年在外的工作以逃离战场的亦有之,总之,都是令人烦恼沮丧抑郁懊恼的结局。
简单来说,我认为若没有特殊必要(如老人身体不好),父母应与儿女分开住。
创世纪中就已经提过“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离开父母不是单指身体上的远离,或距离上的远离,而是切断心理和情感上的依赖关系。换句话说,就是在情感上、意识上、心理上、经济上、不再依赖父母,能自己做决定,学会完全的独立。这样的独立,给了父母和儿女双方足够的距离和自由空间,大大减少了婆媳关系紧张的可能性,给健康的家庭氛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离开”父母,经营婚姻,造福家庭,破除怪圈。
愿天下家庭都和和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