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本科毕业离校快1年了。天朝里每年都有数百万学生为高考奋斗,分数出来后,有的欣喜若狂,有的郁郁寡欢。我自从上大学后,就开始思考大学究竟是何物,应该给我们带来一些什么。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我从初二开始就有写日记的习惯,一直写到大二,我偶尔翻开日记,里面充满了我作为一个普通学生从中学一直到步入大学的点点滴滴。恰逢答应一位重量级粉丝,要把自己对大学的思考整理成文章发表出来。所以就决心写一下。
这个系列我定题为:大学思考录。总体分两部分,以高考的时间点划分,opt.1应试教育的利与弊;opt.2我所认为的大学应该如何度过。后面需要补充的会持续修改和调整。
现在先说说第一部分,应试教育的利与弊。
应试教育的利
社会的主要舆论都也是在提倡素质教育,我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反对应试教育。后来上大学了,了解一些历史后,认真地思考了一下,发现应试教育其实并不是那么差,起码其存在亦有着重大的社会价值。应试教育的起点,也许需要追溯到古代的科举考试。
说起科举考试,也许很多同学都会先想起中学所学的八股文、文字狱,但是回到历史场景中,我们不难会发现科举考试是中国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要说明白科举考试的伟大之处,首先我们需要承认社会分层的说法。意思就是说,社会中所有人中都会分着三六九等,古代的分层有皇室、贵族、士、农、工、商等。我们国家如此庞大,我们很容易发觉自从科举制实行后,国家基本上都趋于统一了,后面的改朝换代都主要是外敌入侵或驱逐外敌所引起的。这历史中的原因有很多,而科举制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科举制除了选拔官员,最重要的一点,是为社会分层打开了通道,通俗地说:让下层的屌丝有机会逆袭高富帅。试想一下,一位目不识丁的富农对儿子们供书教学,可能儿子就中了举人,成为乡绅;儿子们再对孙子们用心栽培,或许孙子中就有一人得意金榜题名,整个家族通过几代的努力就从农民逆袭成为朝中大臣了;同理,一个大臣家中,假如不用心栽培,可能到孙子这一层就掉落会农民阶层。这样的场景在世袭制的贵族社会是不可想象。科举制正是因为这样提供了一个通道给全社会的各个阶层的进行流动,社会才会充满活力,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奔头,我觉得这是中国古代能保持社会稳定,并持续强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从社会分层和通道这个角度来看,我国应试教育的高考也正是这样。
不妨对比一下美国的高等学院入学选拔。在美国的社会中,流行着一句话:一代藤校,代代藤校。意思是假如父辈是常青藤大学毕业的,那么儿女进入常青藤大学的机率会比较大。除了基本的高中毕业成绩要求外,美国优秀的高等大学都会设立面试一关,在这些校友文化浓郁的大学中,面试官有所侧重是很正常的。在这些高校的招生中,种族招生差异是明显的(其原因有很多,不能说美国高等学校招生就腐败),相比于我国以高考分数一槌定音而言,从“谁聪明谁就应该接受好教育”的角度看,我们是相对公平的。
所以理性地分析一下,高考虽然闹出不少荒唐的事,但国内这个苛刻而单一的高等教育招生方式给全社会的人民带来了奔头,社会很多家庭手中稍微宽裕一点,很多都会全力支持儿女读书,同时很多热爱学习的同学也因此仅靠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就可进入优秀的大学,进而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应试教育的优点。
应试教育的弊
应试教育的缺点可能相对而言比较好写,首先是不少相关文章都表达了观点,而且整体社会包括国家教育机关都提倡素质教育。当然,我认为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理由就是上文谈及的内容。我会结合自己多年来接受到的应试教育,列出几点我认为应试教育较严重的负面影响。
- 根深蒂固的个人竞争意识。这是我认为最严重的负面影响。其实在不管是工作、生活还是学习,很多情况下都需要我们和身边的人们通力合作才会获得更大的收获。但应试教育所引起的个人竞争意识,虽说能给予个人较大的学习动力,但不潜意识地加以控制,这种意识蔓延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轻则难以交友、合作,重则就会造成悲剧,复旦大学高材生的投毒事件足以让我们需要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我个人非常反感一些教师或家长不断鼓吹“1分干掉1000人”,去到社会后,真诚、合作才是成功的关键。我见到不少同学在学习时成绩非常拔尖,去到社会中却寸步难行,有部分原因是其个人竞争意识太强。我在大学里也饱受这个负面影响的折磨,通过很长时间的调整才得以缓解。
- 综合能力的缺失。有一个段子称可以帮助国足十年内获得世界杯冠军,方法就是在高考中加入足球分数。虽然是个笑话,但是咋听之下我居然觉得很有道理,也很有可能做到。高考文理分科后,基本上文科生完全说不出物理公式,理科生也完全道不出南北朝的各国,我们所有的能力都建立在高考的考点上。反观校园里的大学生,其讲演和写作能力是未来最需要的,同时也是确实最严重的能力。我所说的写作能力不是指语文高考作文,而是认真思考推敲,再组织语言所写出来的文章;讲演能力更不用说,我都脑子里都响起了“然后...然后...”了。
- 求知欲的缺失。高中有一幕印象非常深刻,那就是高考前夕,所有考生在教学楼前撕撒试卷的场景。多年的应试教育让不少学生对书本都产生了恐惧。据一个不同国家每年人均读书数量的统计,以色列达到64本,俄罗斯55本,美国50本,日本40本,法国20本,而我国仅有4本。不知道这数据是否准确,也或许是我国人口基数过大,但国内阅读风气确实非常差。社会中出版的优秀经典书籍并不少,归根到底是我们求知欲的缺失,这很大程度要怪罪于应试教育。社会不断地给高考毕业生暗示:只要进入好的大学,一切就会好了。但大学的本质是一个学习的地方,当在大学里迷失求知欲,就很容易产生无意义感。这个现象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
结束语
对于我们是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理解应试教育的利与弊有利于分析我们大学生活的现状,所以先花了一点时间去整理一下。其中讲述利这部分的切入点可能比较大,主要从社会上看,个人感觉可能不会明显;至于弊这部分主要是从个人影响上说,可能读起来会更加有体会。我觉得只有正视我们所经历过的应试教育,才能够在大学生活中针对性地去调整,这篇文章也是为了后面《opt.2我所认为的大学应该如何度过》作准备的。我所观察到的视角非常有限,大家任何想说的希望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祝进步。